難民營中的一位敘利亞醫生
他起初感到失落迷惘,但到達斯洛文尼亞後,以阿拉伯語Issa,即『耶穌』來與同胞打招呼,並盼望如同耶穌一樣對待他們。
[全部資料]普世博愛運動初期那群特倫托的女青年圍繞著盧嘉勒所展開的神性歷程,難免引起當地的市民注意,當時的人口只有數萬,此外特倫托的教會也深表關注。特倫托嘉佈遣廣場上這個『小屋』,是首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focolare),在這裡生活的女青年的言行舉止令周圍的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感到驚訝。在那個簡樸的『小屋』經常有窮人到訪。受戰爭拖累所引起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這些女青年簡直感到這些問題與自己有切身關係。她們甚至相信有能力去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即單凴相信福音的話所蘊含的真理。她們逐一去愛弟兄。
盧嘉勒寫道:「在所有聖言中,特别明顯的是那些按我們神恩所側重的,尤其是有關以福音精神去愛每一個近人的那些聖言,而不僅是窮人。我們讀到福音中耶穌曾說:『幾時你們為我最小的一個弟兄所作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意思是指所有人。於是我們昔日愛近人的態度和對近人的陳舊概念不攻而破!假如基督以某種形式臨在所有人身上,那麼就不能有所歧視,不可以有喜好偏愛。於是把人們類分的人性概念都煙消雲散,同胞或外族;年輕的或年老的;漂亮的或醜陋的;討厭的或可愛的;富裕的或貧窮的,每人背後就是基督,基督臨在每個人身上。每個弟兄切切實實是『另一位基督』,假如他的靈魂充滿恩寵。又或者某人仍然遠離基督,然而他同樣是『另一位基督』,是一位在進展中的基督。」
盧嘉勒繼續:「這樣的生活令我們發覺,近人是我們到達天主的途徑。甚至可以說,弟兄猶如一道拱門,有必要經過它來與天主相遇。從運動起初的日子開始,我們已有這份體驗。經過整天不斷去愛弟兄,到了晚上,晚禱時或收斂心神之際,能够找到與天主何等深厚的契合!誰給予我們那份慰藉?內心那份如此煥然一新,來自上天的撫慰?不就是基督在履行祂在福音中的應許嗎?『你們給,就會給你們。』(路6:38)我們整天在弟兄身上去愛祂,那麼,現在是祂來愛我們。這份內心的恩賜為我們帶來莫大裨益!這些都是靈修生活初步階段所獲得的經驗,體驗到並非來自世間的那個國度的現實。於是,我們在這條由天主聖神給我們顯示的非凡途徑上行走,愛弟兄就成為我們靈修一個嶄新的重點。」
他起初感到失落迷惘,但到達斯洛文尼亞後,以阿拉伯語Issa,即『耶穌』來與同胞打招呼,並盼望如同耶穌一樣對待他們。
[全部資料]天主的國來臨、宣講生活聖言等,都是耶穌對我們的邀請,從現在已可以構建一個新世界。以下是烏干達的成員分享,一個布隆廸家庭因當地的紛爭而逃難的經驗。
[全部資料]空襲和破壞不能阻止意大利核心成員瑪利亞·葛蘭琪雅遷居大馬士革,她與那些不顧一切決定留下來的人共擔命運。
[全部資料]來自歐洲和中東國家五十五個年輕人抵達約旦(Jordan)馬達巴(Madaba)和巴勒斯坦領土(Palestinian territories) 耶路撒冷的難民接待中心,參與”Host Spot Project” (「現場東道主」計劃)的第一階段行動。新人類運動負責人Marco Desalvo與我們分享。
[全部資料]喀麥隆族長代表團9月21日獲參加教宗方濟各公開接見。他們又參觀盧嘉勒的出生地,並在她墓前致敬。
[全部資料]由於種族矛盾而造成持續性挑戰的地方,為小而持久地邁步向前作出我們特有的貢獻——合一。以下是亞特蘭大普世博愛運動團體的經驗。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