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籍的閔魯達是一位意大利歷史的教授,多年生活在匈牙利,曾在佩奇市(Pécs)的傑納斯 ·潘納尼爾斯大學(l’Università Janus Pannonius)的意大利語言文化兼文學系任教。他接受我們訪問,回顧當時在匈牙利成立普世博愛運動的情況。
你第一次到這個與你的國家截然不同的地方,你有什麼感覺?
1980年10月我來到匈牙利,一直在當地生活了16年。我被派在布達佩斯建立普世博愛運動男中心。當時匈牙利正處於共產政權下,要進入匈牙利談何容易。然而,我卻獲得外交部頒授獎學金去研究有關兒童文學。於是我大部份的時間生活在首都。
當地的樓房外墻仍留下1956年革命的痕跡,然而樓房的傷痕比不上在人民心中留下的創傷,他們悲痛絕望,深受屈辱,最駭人的是人人對一切事物與人都要懷疑,總是互相猜疑。
在匈牙利的這份經驗對於你有什麼影響?
這是天主一份莫大的恩賜。我到達匈牙利後,因社會步伐的強烈變化而感到貧乏,加上切斷了過去一直以来與外界所建立的關係,但我處於有利的條件看到能孕育團體的内在動力,令我明白到普世博愛運動的精神和宗旨,就是肩負深入人際關係根基的使命,要營造良好關係的條件,增進與強化關係,有助於建設社會,重整合一。我發現一種革新的動力正在誕生。這是一種體驗聖神的經驗,正如意大利詩人杜洛多(David Maria Turoldo)確切說:「風不息,塵土無眠!」
記得我剛要出發去匈牙利,盧嘉勒給我送來一份禮物,是給布達佩斯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的。給我送來禮物的人這樣傳達了盧嘉勒的祝願:「你會看到奇蹟!」的確,我看到奇蹟!我看見「聖神的氣息在吹動著塵土。」並且「不可能的變成可能的。」
不可能的變成可能的?是什麼意思?
我看見那最先的一小群生活運動靈修的人,包括家庭、神父、一些男女青年、兒童……等,他們其實就是一個由仁愛組織起來的團體,恰恰就是盧嘉勒所說的,「沒有任何更好的組織勝於以愛來安排,也沒有任何事物比以愛維繫起來更自由。」
目前普世博愛運動已遍及匈牙利和廣泛受歡迎與推崇。你對傅瑪利探訪匈牙利有什麼寄望?
匈牙利的民風包含著坦率熱情,但卻很細緻高貴,使之區分出來。匈牙利人民不受意識形態或有失人性尊嚴的方式所誘惑。我相信他們懂得接納這次探訪所帶來的恩賜,同時他們不僅要成為會長傅瑪利的一份禮物,也要為整個運動成為一份禮物。
由於這個國家奉獻給聖母瑪利亞,藉著聖斯德望国王(Santo Stefano)給聖母獻上冠冕,成為歷史上與靈性上的一份印記與責任。為此,我會這樣說,如同匈牙利國歌上所指出的:「匈牙利人已經為過去與未來,付出一切代價。」爲此匈牙利有條件能豐厚地為其他民族付出。我祝愿會長能收集到盧嘉勒50年前所作祈禱的成果,並意識到聖母瑪利亞確實是匈牙利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