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預言創歷史——20年的共融經濟』會議的人數共1700位。他們用心去聆聽這些青年所表達的信念和有關的要求。他們已無法承受資本主義的邏輯。「我們建基於1991年的信念,今天2011年5月來到聖保羅市,比從前更感到需要肩負未來的經濟。我們相信,共融經濟於20年前在地上出現,在巴西這裡誕生,同樣經過20年共融經濟的滋養,使我們的希望達成。」
青年理念的宣佈深深勾起經濟專家們的反思與企業家的見證,也是會議顯著的一面。來自37個國家650位參加者在會議前4天舉行大會,並以這個會議做總結。大家都很高興選擇巴西來舉行共融經濟這次盛事。
大會在離開聖保羅市50公里外的珍妮達瑪利亞之城舉行,盧嘉勒也恰恰在那裡與大家分享她痛心看見圍繞著高樓林立的城市周邊的貧民窟。她第一个的灵感已逐渐成熟。為此,5月29日的會議選擇在南美洲紀念館(Memoriale dell’America Latina)波里瓦爾演講廳(auditorium Simon Bolivar)來舉行並非沒有原因。這裡是由著名的建築師尼邁耶爾(Niemeyer)設計的一個中心,目的是透過藝術緊密地維繫南美大洲的不同民族。

除了這些訊息外,還有有力的演講者作支撐,例如費魯慈(Alberto Ferrucci)企業家匯報大會工作的成果;聖保羅法阿皮大學(l’università Faapi di San Paolo)校長利古裴魯(Rubens Ricupero)勾畫出經濟的挑戰與希望。另外,巴西的社會學者韋拉(Vera Araujo)側重『給予文化』的基本原則,而意大利經濟學者贊瑪尼(Zamagni)談及共融經濟能『復甦』全球化社會的經濟。
共融經濟國際委員會聯絡人布魯尼(Luigino Bruni)確切地指出:「我們來到巴西的目的是要更清楚明白盧嘉勒的靈感。」他描述共融經濟的前景時表示:「今天需要有規模的躍進。假如我們寄望2031年,那麼每個人,所有的人要大坡度爬升。」因為「共融經濟關注貧窮問題,並能改變人心,但現在更需要改變經濟體系。」

特約記者羅里格(Paolo Lòrig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