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整個世界的縮影

 
秘魯是一個多元文化、天然資源豐富和印加(Inca)文化的搖籃。普世博愛運動的團體積極獻身社會,運動已遍佈安第斯山脈至亞馬遜森林。

秘魯的普世博愛運動按國家地理分佈在三個地區,包括沿海地帶;連綿的安第斯山脈和雨林區的亞馬遜。

全國只有三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兩個在利馬,一個在阿雷基帕和無數的小團體分佈全國,如塔拉拉(Talara)特魯希略(Trujillo),奇克拉約(Chiclayo),利馬(Lima),伊卡(Ica),阿雷基帕(Arequipa)和塔克納(Tacna),大約合計有兩千成員。

秘魯的天然資源非常豐富,也是印加和原始印加文化的搖籃,留下深厚豐富的文化和考古遺產,如馬丘比丘遺址(Macchu Picchu),被譽為全球七大奇觀之一。

西班牙人首先到達秘魯,隨後非洲人和亞洲人移民到這處,為此秘魯成爲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綜合多種古老傳統、祖傳的宗教與文化。正如秘魯籍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所描述的:「假如我們翻尋一下,可以發現秘魯是整個世界的縮影。」

高聳連綿的安第斯山脈穿連全國,最高的山峰達6300米,是秘魯的自然景觀和秘魯人民價值觀念的標記,他們勤勞、強悍,富有熱情好客與團結互助的強烈意識,及深厚的內涵。

他們的家庭觀念濃厚,所以生命被視為上天賜予而要接納的恩賜,尤其由於女性含莘的犧牲和愛。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普世博愛運動新家庭(Movimento Famiglie Nuove)支撐和伴隨當地的家庭成長,分享快樂,分擔痛苦。透過『遠距離助養』(Sostegno a Distanza)計劃,幫助約三百位兒童,都是分佈在安第斯山脈最窮困的地區。

秘魯的人口中以青年和兒童佔多數,達到總人口百分之五十九。他們許多被合一世界的理想所吸引,成為不同舉措的支柱,以實現合一世界。

運動到達秘魯的沿革:1972年阿雷基帕的三位青年參加在阿根廷舉行的普世博愛運動聚會。他們高興不已,體驗到福音化生活,回國後在短短幾個月內已感染其他人,認識到合一的理想(all’Ideale dell’unità)。1981年利馬的一個家庭在哥倫比亞波哥大接觸到運動,開始與其他家庭分享普世博愛運動的靈修精神。1982年首先在阿雷基帕,之後又在利馬和特魯希略舉行最早期的秘魯瑪利亞之城。

1989年,大家滿心高興慶祝在利馬成立首個普世博愛運動女中心,1995年男中心也相繼落成。2001年在秘魯南部的阿雷基帕又開設另一個。

盧嘉勒的初期同伴之一潘娜·湯瑪絲(Bruna Tomasi)於2011年5月份探訪秘魯後,這樣表示:「秘魯人民具備先祖的尊嚴!」又肯定說:「似乎在印加傳統宗教中也有金科玉律的痕跡。」

2009年利馬教廷天主教大學給盧嘉勒(Chiara Lubich )追頒榮譽教授的頭銜,以表揚普世博愛運動的靈修精神對秘魯的影響。2011年3月31日,為紀念盧嘉勒舉行有關共融經濟的會議。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