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迪:非洲細小的心臟

 
布隆迪正朝著民主發展,少不免經歷著痛苦的階段,然而以手足情誼的理想的種子為根基,令許多人體驗到寬恕後的喜樂與福音的力量。

「那些不去愛的人才會心胸狹窄。」(基隆迪文的一句諺語)

布隆迪位於非洲的心臟地帶,國家面積細小,在兩個大國的中間,分別是剛果與坦桑尼亞。布隆迪自然環境非凡優美,天然資源豐富,但也是世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由三個氏族所組成,即胡圖族、圖西族和俾格米族,他們都操統一的語言,共享同一的文化。可是在翠綠的山丘上卻隱藏著許多人苦痛的哀號。由於幾十年來長期的紛爭與獨權專制,他們體驗到暴力與死亡。僅僅在2002年布隆迪才擺脫政治與種族的衝突,但已導致超過三十萬人的死亡與一百萬人無家可歸。

普世博愛運動的理想也傳到這個在非洲心臟,位於赤度以南只有幾公里的國家,其歷史根源要追溯到1968年,一個比利時的家庭因為工作的調動搬到布松布拉(Bujumbura),於是透過他們的生活見證帶來基督訊息的新光照。差不多與此同時,在一位非洲傳教士艾伯頓神父(P.Alberton)的身邊,就是在穆邊比(Mubimbi)堂區內形成另一個核心小組。

盧嘉勒初期同伴之一馬莉蘭曾到非洲服務

1979年是普世博愛運動在這個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他們應當地主教們的要求,在基特加(Gitega)開設普世博愛運動中心,但隨著最先的迫害,於是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緊急搬到布松布拉,為運動和當地整個教會開始一個特別困難的時刻,因為他們全面被禁止舉行任何活動,除了周日,教堂都要關門,不能傳播生活聖言。

1987年9月發生政變,成立第三個共和國。普世博愛運動重獲自由,得見天日,逐步與從前認識運動的人士接觸,喜出望外地找到某些偏遠的團體,發現他們一直繼續定期見面,借助多年來唯一保存下來的一份生活聖言單張,分享他們的福音化生活經驗。他們只生活唯一一句福音的話卻能持續多年往前發展。

目前,運動的成員逾兩萬四千人,超過290個小團體分佈全國。合一的理想為今天的布隆迪確實帶來希望。運動的成員在戰後緊張的氛圍下與整個本地教會致力促進修和的過程。

在經濟範疇上已出現某些可觀的成果。另外在衛生與教育方面也有革新的經驗。1999年,普世博愛運動的一群志願成員成立了CASOBU(布隆迪和衷共濟組織)旨在促進參與和互助的精神,尋求解決貧窮問題的持久方案。

另外,又成立一個白嘉勒(Chiara Luce Badano)的社區中心,幫助孤兒和布松布拉近郊極度貧窮的基納馬(Kinama)地區,該地因戰爭完全被摧毀。

布隆迪普世博愛運動成員心中銘記盧嘉勒(Chiara Lubic)於1996年10月7日給他們去信所講的話:「你們要恒常朝向我們唯一的幸福,你們將感到快樂,即使在你們身處的無數困難中也能找到平安。願耶穌恒常在你們中間,觸動心靈,在祂的愛內喚醒信仰,帶來合一。我與你們一起恆常致力這樣做,一刻復一刻地更新這份心志……。」

詳情可瀏覽

Visita la pagina del Burundi su Focolare Worldwide!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