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ial International Website普世博愛運動
Official International Website
    • 聯絡我們
    • 盧嘉勒
      • 盧嘉勒的生平
      • 合一的靈修
      • 神恩的體現
    • 普世博愛運動
      • 沿革
      • 行動規劃
      • 一個民族
      • 聖召與使命
      • 組織
    • 對談
      • 天主教會
      • 各基督宗派
      • 各大宗教
      • 無特定宗教信念的人士
      • 文化
    • 事業與活動
      • 藝術與演出
      • 福音小城
      • 參與社會性事務
      • 瑪利亞之城
      • 傳播媒介
      • 培育與學習
    • 新聞界專欄
      • Focus
      • Press releases
      • Dossier
      • Media Monitoring
      • 多媒體欄目
      • Contact Us
    你現在的位置: Home > 靈修精神 > 盧嘉勒和各大宗教──合一的紡織廠

    盧嘉勒和各大宗教──合一的紡織廠

     
    2014年3月21日
    2014年3月20日,來自不同宗教的信徒在羅馬教廷傳信大學,齊聲見證由盧嘉勒展開的對談途徑。一天前,一群各大宗教信徒的代表獲教宗方濟各私人接見。
    1

    1997年,盧嘉勒( Chiara )應邀到訪泰國一座佛寺,當地最權威的唐大師(Ajahng Thong)這樣表示:「我們都在黑暗中,某人竟然給我們帶來光明,那管他是男人或女人;年輕或老大。」盧嘉勒會向我們談一談她所發現的光明。」

    這句話不僅是今天的回顧,而是令人走向未來的一步。基於對盧嘉勒經驗的開放,許許多多信友跨越了個別的差異。

    普世博愛運動的各大宗教交談協同負責人羅柏圖.卡塔蘭諾(Roberto Catalano)在傳信大學的宗教會議上指出:「我們不同宗教信徒( interreligious dialogue)在世界各地相識,發現到我們可以成為弟兄姊妹,並肩負起這個使命,繼續在日常生活中實現手足之情,一起齊聲合奏出多元曲調,見證共同的選擇,確定大家的努力。」與會者約500人,半數以上在三天前已參加在岡道夫堡舉行的各大宗教會議(interreligious convention)。

    3月19日,他們當中來自8個宗教20位代表有幸獲教宗方濟各私人接見。一位伊朗回教神學家莎爾撒蒂.候舒曼(Shahrzad Houshmand)表示:「教宗慈父的形象更加強了我們之間弟兄之情。」她代表一群參加了由普世博愛運動主辦的會議的回教徒,給教宗呈交一封信,表明:「他們對教宗為人的景仰與敬愛。他屢次向回教界伸出雙手。」孟買印度教講師卡拉.阿查雅(Kala Acharya)又表示非常高興教宗的那個邀請,不要停下來。她說:「同樣,為我們來說,重要的不是到達目的地,而是同行的快樂。」隨後,教宗請求在場各位,說:「請你們為我祈禱。」

    正由於與教宗會唔的美好時光,為下午的各大宗教會議奠定了基礎。會議的地點是羅馬教廷傳信大學( Pontifical Urbaniana University),一所特別關注全球各民族與各宗教的學府。這次會議的主題是「盧嘉勒與各大宗教」,當然所談及的是盧嘉勒與不同宗教信徒之間的交往。普世博運動會長傅瑪利(Maria Voce)指出:「盧嘉勒的其中一個強項,也可以說為我們天主教會而言,盧嘉勒很『懂得交談』,更明白到人類的道路可以不同,但都是朝向和平,然而,要完完全全改變想法卻是必要條件」,因為「不僅不可以威脅對方,反而,要成為對方的一份禮物。」要具備什麼秘訣?傅瑪利這樣解釋:「(秘訣是)愛!盧嘉勒是一位基督徒,她從福音和耶穌的教導中認識到愛,但同時也明白在別的信仰與文化也存在愛。」於是建議大家來個轉化:「把不同文明的碰撞變作人類不同文化與宗教真正相遇的潛力。」

    與盧嘉勒有深厚交情的教廷各大宗教交談委員會主席阿霖澤樞機(Card. Arinze)談及盧嘉勒的合一神恩(Chiara’s charism)在交談上帶來的影響,他提出:「普世博愛運動的男女成員組成一個走在共融合一進程中的民族,他們走向邊緣地方,走向他人;與他人相遇、交談;聆聽他們,與他們合作。」

    最後,來自回教、佛教、印度教和猶太教的信友做了一連的生活見證,顯示出對談結出方方面面與千千萬萬的成果。例如:日本佛教日正佼成會的Waichirw Ezumita教授;泰國僧人Phra Thongrattana Thavorn又稱仁光法師(Luce Ardente),他最愛用親切的形容詞來稱呼盧嘉勒。他講述面對面看見盧嘉勒的感受:「盧嘉勒的為人、目光、關愛、純樸,叫人肅然起敬,她全心的聆聽,具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氣氛……。盧嘉勒向我講述她基督徒的生活,合一的神恩……我也感到是她的孩子一樣。除了接受合一那道光之外,我還熱衷把它傳遞給人人。」耶路撒冷的猶太經師太衛.魯森(David Rosen)又指出:「信仰要求我們以亞巴郎作榜樣,愛天主的誡命,促使在愛天主之餘,也愛其他人。我們在普世博愛運動身上發現這一點。」隨後,還有美國非洲裔回教領袖W.D.穆罕默德的最親密合作夥伴朗納廸.沙赫廸教長(Ronald Shaheed)也分享。另外,約旦籍比較宗教講師阿枚爾.阿哈飛(Ahmer Al-Hafi)表示:「盧嘉勒幫助我更深入明白可蘭經的方方面面。我知道盧嘉勒認為天主的本質就是愛,而愛的宗教就是至一的。」和平宗教組織的榮譽主席,印度教的溫努.阿嵐(Vinu Aram)講述自己小時候已認識盧嘉勒,因為盧嘉勒是父母的朋友,但從她身上卻恆常獲得啟廸,要走向「建設合一的世界,一個人人感到是自己的家的地球。」

    盧嘉勒「對談與先知」的特色仍然持續。盧嘉勒的做法只是個夢想嗎?其中一位記者(journalist)詢問傅瑪利,她這樣回答:「盧嘉勒曾坦白地表示,她希望環抱世界獻給天主。我們盡力成為她的雙手,幫助她把世界大家庭的合一獻給天主。」

    詳情可點擊Watch the video on Vimeo

    • Recommend on Facebook
    • Tweet about it
    • Tell a friend
    Share this on WhatsApp

    点击这里取消回复。

    評論的守則(500)

     

    Feedback

    1. Maria
      2014年4月12日 at 14:36

      É mesmo um “sinal dos tempos”. Maravilhoso!!!

      回复

    另外可以瀏覽

    盧嘉勒:勇於面向新紀元

    2018年11月24日
    盧嘉勒:勇於面向新紀元

    盧嘉勒於1959年寫的一篇文章已憧憬着未來世界的國土與國土之間川流不息的仁愛。

    [全部資料]

    向無限起步

    2018年11月1日
    向無限起步

    天主教會慶祝諸聖節。盧嘉勒的一篇默想告訴我們,聖人們才真正知道什麼是愛。

    [全部資料]

    假如我們合一,耶穌便棲身在我們中間

    2018年10月20日
    假如我們合一,耶穌便棲身在我們中間

    普世博愛運動其中的一個靈修要點是復活的主在我們中間。耶穌親自答應:「因為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20:18)祂的臨在是無價之寶,比任何自然、人性情感、珍貴的藝術品來得更高超卓越。

    [全部資料]
    專題管道
    經濟
    民族與國家
    靈修精神
    人物、體育、生態
    社會、藝術、演出
    文化、教育
    媒體與傳播
    政治與法律
    Tweets by @SIF_zh

    Focus

    • 日本——你們向所有人敞開心扉!
    • 韓國——交談成為人類大家庭的文化

    新聞界專欄

    • Focus
    • 新聞界專欄
    • 新聞界專欄
    • 新聞界專欄
    • 多媒體欄目
    • 國際中心

    網站服務

    • 網頁指南
    • 活动
    • 多媒體迴廊

    聯絡我們

    • 普世博愛運動
    • 聯絡
    • 编辑

    Linked sites

    • 比利时
    • 英國
    • 愛爾蘭
    • 日本
    • 西班
    • Mesoamerica
    • 荷蘭
    • 波兰
    • 塞爾維亞
    • 南美洲
    • 美國
    • 露明瑪利亞之城
    • Mariapolis Victoria – Africa
    • Mariapolis Lia – Argentina
    • 新家庭

    你現在的位置

    跟进

    • Diventa un fan
    • feed RSS
    • Tweet with me
    • Guarda i miei video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Periodico telematico del Movimento dei Focolari (P.A.F.O.M.) reg. Trib. Velletri decr. N. 11 dell’8 maggio 2006. Privacy Comments to webmaster. Questa opera è pubblicata sotto una /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2.5 Generic License.
    Web developed by Xcogito Graphic Design by Gabriele De Sanctis | Privacy Policy
    • RSSRSS
    • Become my Facebook friend
    • feed RSS
    • Tweet with me
    • Watch my videos
    本網站使用了小型文字檔案(cookies),包括第三方,給您提供最好的瀏覽體驗。 您可通過關閉這標題,同意我們的程序採用小型文字檔案(Cookie)。確定 关于cookies的信息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