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對談』組織就是要從文化和公民與專業的角度加深明白、計劃、建設現代城市,利用共融與互惠的空間。4月10日,由『建築學對談』組織開設的工作坊在麥德林16個圖書館之一舉行,集中分享了在波哥大巴里奧.德.拉.枚塞地(Barrio de La Merced)的某些實際經驗。喇沙大學市區天文台的人員勞萊.森娜必亞(Laura Sanabria)與建築師馬里奧.鄧卡廸(Mario Tancredi)一起陳述,他們與其他同事合作的過程,盡量促進公共機構與當時人的關係;又為當地社區創建一個臨時的諮詢處。他們指出,正如『建築學對談』組織其中一個基本的特色,就是重視手足情誼的價值,猶如建築學的一股『動力』來服務人類。
波哥大和麥德林都具有南美洲特色的大都會,怎樣展開建築學的對談?如何實行?一些哥倫比亞籍隸屬『建築學對談』的年輕人主辦這方面的座談會,又領隊參觀波哥大和麥德林的建築。祖利安娜.瓦倫芝雅陳述:「我們舉辦了一個大型的『培育講室』,深入明白巴里奧.德.拉.枚塞地的歷史與人們的生活。我們與小孩親身接觸。由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 Movement)與當地一些居民先開始,由合一社區中心的成員做領導。他們首次深入人間的疾苦,揭開社會的瘡疤,但藉着愛的力量和信任,日復日令人們重獲自己的尊嚴,可以度一個堪當的生活。」她又說:「我們又參觀了在巴里奧.德.拉.坎德拉里亞(Barrio de La Candelaria)古城的文化中心,吸引許多的藝術家,作家和學者,還有遊客,他們擠滿了劇院、圖書館和文化中心。我們又參觀了魯傑利奧.森蒙納(Rogelio Salmona)的建築,在中心地點建築集體的空間。最後,我們又參觀最引人入勝的奧路(Oro)博物館,能够尋根究底,明白到前哥倫比亞深厚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