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投入、思考,但也有行動、評估、享受。這六個行為概括了在各地區開展一個行動計畫所要採取的步驟,這個行動計畫從兒童開始,涉及整個社區。以什麼方式開展呢?譬如:幫助他們在家裏、在學校,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每日成長;討論有關顯露出一個特定問題的情況或事實。以這些情況為行動計畫的出發點,回應社會和手足情誼的指導原則。這些計畫意味著採取不以尋求個人利益為基礎,而旨在用行動按照人們的需要去造福他們,從而加大產生積極互惠的可能性。
這是為全部合一青少年(Youth for Unity)而發起的行動計畫,當中包括了為合一奔跑(Run4Unity)、超級足球賽(Super Soccer)、全球公民(Universal Person)工作坊、令城市添色彩(Let’s Colour the City)、校友計畫(Schoolmates’ Give Projects),還有另一個計畫正在制定中,正由於青少年和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網絡而使之成為可能。最近,大約100位這樣的教育工作者出席了11月27日至30日在岡道福堡(Castel Gandolfo)召開的會議,他們大多數來自意大利,也有來自法國(France)、比利時(Belgium)、盧森堡(Luxemburg)、西班牙(Spain)、葡萄牙(Portugal)、斯洛文尼亞(Slovenia)、匈牙利(Hungary)、甚至瓜地馬拉(Guatemala)、巴拉圭(Paraguay)和印度(India)的代表。
大家的內心深處都懷著一個共同心願——陶成新的一代,和他們並肩工作。他們盡最大的努力、時間和精力,深信「若沒有一個合理的教育計畫,幾乎不可能制定一個嚴肅而長久的計畫來為新人類服務」。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普世博愛運動時敦促所有成員,從事『培育』的工作,他說:「盧嘉勒(Chiara Lubich)也曾說過一句話,至今仍切合實際,她說:『我們需要塑造“心懷世界的人”(global person)。』男女老幼的心靈都要仿效耶穌的心態,因此他們能夠讀懂,並解釋困擾著每一個人的需要、不安和希望。」
但若要有能力去教育,還必須接受培訓,因此要騰出大量的時間,重新認識並深入盧嘉勒教育觀,瞄準心理與教學途徑,在兒童團體中推廣『生活技能』。除了青少年必需的一對一教育外,成人引導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這種引導必需灌輸信任,為創造力、自由活動、自我實驗的可能性、自我考驗等留出空間。
從這個角度也產生了新的行動,如『取決於我』的教育計畫(Up2me),聚焦在發展階段的感情和性教育的問題,在合一兒童(Children for Unity)和新家庭運動(New Families)之間協同進行,並針對青春期前的孩子和青少年。從合一神恩(charism of unity)光照下的人類學觀點來看,人際關係是一種指導模式,即人處於和他人的關係中;在愛與被愛中;給予和接納的能力中生活。
岑浩思(Jesús Morán)和教育工作者展開了一場公開交談,邀請大家在數碼化革命中『辨別時代的徵兆』,要進入卻不輕信這個文化。普世博愛運動兒童分支再次推動合一兒童(Children for Unity)的三年之後,傅瑪利(Maria Voce)重新推出這條道路,建議大家『密切注意貧窮和節制的生活』,與孩子們同行,幫助他們避開消費主義的恒常風險,如在最新智能手機熱潮的情況下,造成年輕人看不到身邊嚴重的物質貧窮的危機。
Feedback
espero la traducción, gracia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