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ial International Website普世博愛運動
Official International Website
    • 聯絡我們
    • 盧嘉勒
      • 盧嘉勒的生平
      • 合一的靈修
      • 神恩的體現
    • 普世博愛運動
      • 沿革
      • 行動規劃
      • 一個民族
      • 聖召與使命
      • 組織
    • 對談
      • 天主教會
      • 各基督宗派
      • 各大宗教
      • 無特定宗教信念的人士
      • 文化
    • 事業與活動
      • 藝術與演出
      • 福音小城
      • 參與社會性事務
      • 瑪利亞之城
      • 傳播媒介
      • 培育與學習
    • 新聞界專欄
      • Focus
      • Press releases
      • Dossier
      • Media Monitoring
      • 多媒體欄目
      • Contact Us
    你現在的位置: Home > 安娜·霍爾修女(Sr Anna Hoare)

    安娜·霍爾修女(Sr Anna Hoare)

     
    2015年2月19日
    把人喚回到天主那裡(生於1917年5月31日,卒於2015年1月20日)

    SisterAnnaHoare安娜修女曾是2005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之一,她的一生不同凡響。我們獲悉她於昨日辭世,悲痛不已。她享年97歲。最近,兩位普世博愛運動核心成員探訪了住在牛津附近的安娜修女。本月的《新城》雜誌更發表了他們此次見面的情況,與及有關安娜修女的生平。我們懷著對這位了不起的女性的愛戴與思念,為您們刊登這篇文章,願主賜她永安。

    一位97歲高齡的聖公會修女和幾位來自蘇格拉(Scotland)、英格蘭(England)及奧地利(Austria)的人有何共同點呢? 一個陽光明媚的秋日下午,他們齊聚牛津(Oxford)附近,共同追憶一個他們全都熟悉的地方——貝爾法斯特(Belfast),並向這位對早期愛爾蘭普世博愛運動帶來深遠影響的修女說聲謝謝。

    我們幾位從北愛爾蘭(North of Ireland)前往英格蘭神之愛修女會(Sister of the Love of God)探訪安娜·霍爾(Anna Hoare)修女。他們都是為了感謝這位聖公會修女而來的。1970年代,就是她把普世博愛運動靈修的第一顆種子,播種在貝爾法斯特具有天主教和新教背景的年輕人中間。他們也來感謝安娜修女,令人們獲得『合一靈修』的啟發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早在1970年代,安娜修女就組織貝爾法斯特市幾所最龐大的中學12位學生,參加1973年在意大利盧比亞諾(Loppiano)舉辦的第一個大規模的普世博愛運動青年活動。這個活動成了隨後青年節,或者說是新青節(Genfest)的先驅。他們從貝爾法斯特出發,極其清楚自己和長老會(Presbyterians)、衛理會(Methodists)、浸信會(Baptists)及天主教信徒的差別。但他們回來時,卻徹底改變了。現在他們堅信,彼此之間的差異並非障礙,如果他們希望有所作為的話,那麼必須從自己開始改變。其中一位青年叫撒麗·麥克阿里斯特(Sally McAllister),來自貝爾法斯特北部,如今就生活在意大利托斯卡納(Tuscany)地區的盧比亞諾,並在『綠新青』(Gen Verde)國際藝術表演團內工作。『綠新青』通過和年輕人舉辦演唱會及工作坊等活動,以藝術的形式努力為締造和平與合一的世界文化而作貢獻。當年那個團隊中的另一位青年名叫安吉拉·格雷厄姆(Angela Graham),現在是威爾士(Wales)的一位新聞工作者。

    Sr Anna Hoare一個充滿活力的普世博愛運動青年團隊從這第一次活動中磅礴而出。這些青年相信,藉著福音的話來改變自己的心,他們可以為改變各自城市的未來作貢獻。安娜修女是推動達成這份渴望的工具。

    但這位影響那麼多人的安娜修女究竟是誰呢?這位聖公會的修女隸屬於牛津的一所度默觀生活的修院——神之愛修女會。感謝認識安娜修女很多年的同會安德莉雅(Adrian)修女,我們能夠認識更多有關安娜·霍爾修女的事蹟。1917年,安娜修女出生於英格蘭南部一個『鄉紳』家庭。

    她的一生隱藏著一個奇特的經歷。她從小就熱愛天主,熱愛人與人之間的和平與合一。1943 年,她從牛津大學的神學系畢業後,感覺到蒙召當一位『隱修朝聖者』(monastic pilgrim),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不帶錢財而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旅行,完成天主上智要我做的任何事情。」

    安娜修女的第一次冒險經歷是在萊斯特郡(Leicestershire)服務於一個德國難民社區,嘗試幫助他們從戰後的痛苦中恢復過來。之後,她去了法國,和俄羅斯東正教修女一起從事種植領域的工作。她留下與她們一起住,又學她們說的語言。隨後,安娜修女前往希臘島嶼,就在那裡發現了自己具有『把事情做好』的天賦。她開始『乞討一點穀物』以支付一些村民,給一個家庭重建一座原本被廢棄的房子。而這最後變成了一個計劃,令大約30座房舍得以翻新。

    1971年,一份來自加爾各答(Calcutta)德蘭姆姆(Mother Teresa)的邀請,把她帶到貝爾法斯特。這座城市對她的歡迎儀式竟然是……一群新教孩子給她扔牛奶瓶,因為他們把這位聖公會修女誤認為是天主教徒。這也讓她決定用一些修和的策略去『訓練』這個省份的孩子。於是,她成了一位先鋒,在『麻煩』中播灑和平與修和種子。這些種子裡的一粒,就包括了在貝爾法斯特成立首個普世博愛運動團體。

    安娜修女對天主上智的無限信德,令她能夠跨越許多界限。貝爾法斯特的人們都記得,她在『麻煩』的情況下,提著籃子撿拾撒在街道上用來壓破軍車輪胎的釘子。安娜修女從未被子彈擊中過。她對兩個教派的近人的愛是實實在在的,並開始薪火相傳。她會頭戴安全帽,騎著腳踏車,挨家挨戶地拜訪,照顧生活困苦的人,同時幫助新教和天主教青年找工作,在學校有優好的表現。她又環遊歐洲和美洲進行籌款。她把一群群的年輕人從戰區帶出來,讓他們有一份不同的體驗,有時候除了一個瓶子和幾個茶袋外,她一無所有。當她敲門討些熱水時,也會讓人動心給予熱餐住宿!據說對安娜修女說『不』是不可能的。

    她對北愛爾蘭最大的貢獻之一是和『所有的孩子在一起』(All Children Together)組織合作,在貝爾法斯特的交界區建立了一個聯合中學,旨在希望孩子們能夠彼此同住、學習、交友。如今,這所以貝爾法斯特的河流命名的學校,拉根學院(Lagan College)擁有1200多個學生。其他學校也以拉根學院為榜樣,如今在北愛爾蘭,已有五十多所聯合學校。2008年,安娜修女在英格蘭接受拉根學院一些教職員工的探訪時,她被請求給學生們一個訊息。她的回答非常簡單:「我們希望他們能快快樂樂的。如果他們安好的,就會快樂;而如果他們快快樂樂的,就會安好的。」

    Sr.AnnaHoare22005年,安娜修女被提名成為『千名婦女爭評諾貝爾和平獎』的一員,並因她在北愛爾蘭的奮鬥而榮獲一枚『英帝國勳章』(MBE)。愛爾蘭的《星期日鏡報》(The Sunday Mirror)評論說:「這位偉大的女性獻身於自己的聖召,在北愛爾蘭的宗教分裂中孜孜不倦的工作,見證了真正基督徒的價值。」(《愛爾蘭星期日鏡報》,2003年7月13日)

    有關安娜修女的事情,數之不盡,一本書可能還不足以詳述她的多面人生。但2014年11月,這個值得紀念的下午與她相聚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安娜·霍爾修女是一個超越表像的人,懂得看待事物,並觸動許多人生命;這位女性的生活所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促成了那麼多的倡議和計畫。她更不遺餘力地工作,好讓人們能夠體驗到天主的治癒之愛。在她97歲高齡之際與她相遇,那時她已完全失明,認知能力也已衰退,但我們深入一個事實,即使我們並沒有那麼多合作的機遇,卻和她的靈魂相遇。我們問及她是出生在英格蘭,還是別的什麼地方,她回答說:「我當然是個英國人,但我的心卻是屬於天主。」我們明白了安娜修女的核心價值,她總是非常活躍,但這與行動主義無關。我們在牛津這個小小的護理院裡所遇見的給我們證實,天主現在及始終是她生活的中心和推動力。天主一直是她現在所生活的實情。我們還和她在一起的時候,在各種場合她反復說過,世俗主義正在蔓延。她的愛爾蘭朋友向她要求一個訊息,她堅持說:「天主是唯一的。」

    我們在牛津郊區安娜修女住的小房間與她見面。她坐在手扶椅上向我們道別,她面帶歡笑,微笑地對我們說:「我們必須把人喚回到天主那裡。」

    伊莉莎白·歐爾柏柯(Elisabeth Ohlbock)撰

    • Recommend on Facebook
    • Tweet about it
    • Tell a friend
    Share this on WhatsApp

    点击这里取消回复。

    評論的守則(500)

     

    另外可以瀏覽

    最偉大的是愛……

    2018年8月23日
    最偉大的是愛……

    一份愛情剛剛被宣示出來,就已經在點燃靈魂中的愛火。在一起相處的魅力,如此快樂的場景,帶來進一步的選擇。這是所有婚姻的開場。但然後呢?以下是「平信徒家庭生活部門」(Dicastery of the Laity, Family and Life)的合作人,普世博愛運動的安娜(Anna)和弗里索·阿爾貝托(Alberto Friso)夫婦為「世界家庭會議」(World Meeting of Families)所分享的經驗。

    [全部資料]

    保拉·巴托拉·費瑪尼(Paola Bartola Fermani)

    2018年7月6日
    保拉·巴托拉·費瑪尼(Paola Bartola Fermani)

    一位妻子,最溫柔的母親,即使在工作中,她也願意「唯獨是愛」(生於1962年5月1日,卒於2016年11月12日)。

    [全部資料]

    通往都柏林的路

    2018年6月21日
    通往都柏林的路

    在籌備於8月21至26日在愛爾蘭召開的世界家庭會議之際,普世博愛運動團體致力為本地教會服務,其中一項就是有一天專注家庭的聚會。

    [全部資料]
    專題管道
    經濟
    民族與國家
    靈修精神
    人物、體育、生態
    社會、藝術、演出
    文化、教育
    媒體與傳播
    政治與法律
    Tweets by @SIF_zh

    Focus

    • 日本——你們向所有人敞開心扉!
    • 韓國——交談成為人類大家庭的文化

    新聞界專欄

    • Focus
    • 新聞界專欄
    • 新聞界專欄
    • 新聞界專欄
    • 多媒體欄目
    • 國際中心

    網站服務

    • 網頁指南
    • 活动
    • 多媒體迴廊

    聯絡我們

    • 普世博愛運動
    • 聯絡
    • 编辑

    Linked sites

    • 比利时
    • 英國
    • 愛爾蘭
    • 日本
    • 西班
    • Mesoamerica
    • 荷蘭
    • 波兰
    • 塞爾維亞
    • 南美洲
    • 美國
    • 露明瑪利亞之城
    • Mariapolis Victoria – Africa
    • Mariapolis Lia – Argentina
    • 新家庭

    你現在的位置

    跟进

    • Diventa un fan
    • feed RSS
    • Tweet with me
    • Guarda i miei video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Periodico telematico del Movimento dei Focolari (P.A.F.O.M.) reg. Trib. Velletri decr. N. 11 dell’8 maggio 2006. Privacy Comments to webmaster. Questa opera è pubblicata sotto una /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2.5 Generic License.
    Web developed by Xcogito Graphic Design by Gabriele De Sanctis | Privacy Policy
    • RSSRSS
    • Become my Facebook friend
    • feed RSS
    • Tweet with me
    • Watch my videos
    本網站使用了小型文字檔案(cookies),包括第三方,給您提供最好的瀏覽體驗。 您可通過關閉這標題,同意我們的程序採用小型文字檔案(Cookie)。確定 关于cookies的信息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