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你們還有什麼賞報呢?稅吏不是也這樣作嗎?你們若只問候你們的弟兄,你們作了什麼特別呢?外邦人不是也這樣作嗎?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5:43-48)
這種觀念要求一種永不厭倦的寬恕,為能恆常重新開闢生命的迴路,通往三點——天主、我和弟兄,並帶來一種永不竭息的能力,建樹和平,也為那已受到破壞之處,而經常重修共融,創建合一。與仇敵締結和平,而不是與……同席者。很明顯的基督想法,總是被誤解,因為人處於恐懼之中,既害怕戰爭,又畏懼和平。
若愛是共有的,也聚攏恐懼。一種離心的管治方式孕育團體,消除限制與阻隔;另一種向心的治理法,最終封鎖各種的溝通。前者是光明的,後者是黑暗的。一種是自由的統治,另一種是專制駭人的管理。
在愛內可以處理和理解;在恐怖中無法理解,只用本性來回應,看到幻象,便開槍。
社會組織撇開仁愛的法則,再看不到弟兄之情,最終只看到哺乳動物,可以利用,可以屠殺。比起往昔古社會的奴隸,來得更糟糕。警察監禁人們在集中營,是缺乏仁愛之地……
耶穌來到,要人們在自由中站起來。祂的門徒必須應用能力與思考,不斷解決人能在天主內的問題,否則生存只是如同尋找死亡,筋疲力竭去構建仇恨的動機,在生活的經歷中失望,發展也變得僵硬。
「愛能驅除恐懼!」凡去愛的,就不害怕。那可能害怕的自我再不存在,因為「另一位」臨在,從中找到我們「自身」的身份,而「另一位」卻以弟兄的身份出現,他是耶穌。
這樣,在我們這個獨特的時期,主要要克服「害怕」的阻隔。我畏懼,因為在害怕下,我是孤獨的,獨自在四道牆壁的黑暗中,埋在墳墓內的四道牆。
然而,若你跳出這個孤寂,就得釋放,與弟兄相遇,你因他而進入天主內。
節錄自左丹尼《弟兄》新城出版社,羅馬,1954年(2011年再版)第85至87頁。
我們在戰爭中嗎?
一場令人碎屍萬段的世界之戰!教宗方濟各這樣形容我們今天的情況。左丹尼認為兩次世界大戰留下可怖的影響,除了傷亡慘重外,還給整個生命留下不能磨滅的傷痕。然而,卻不可能就此氣餒放棄,要成為一位締造和平使者,孜孜不倦!以下是左丹尼談有關這方面的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