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丹尼畢生致力倡導大公合一運動,這種對基督徒合一的敏銳觸角始於1927年。當時,左丹尼在一艘輪船上受梵蒂岡派遣遠赴美國攻讀圖書館經濟學。他在美國才得知存在許多不同的基督教派,又被他們深厚的信仰所打動。
之後,左丹尼的大部份文章都談及交談,即大公合一的交談,就是以天主聖三的關係作模式,因此種種的交往都要在愛的層面上進行。人人都被召叫進行共融的對談,有必要採用同樣的準繩付出自己以建立合一。以下是文章的部分內容。
要消除分裂,昔日是採用爭論,今天卻選擇尊重對方的意見,嘗試歸合與修和。
今天更清楚明白到合一並非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事,能增長質量和數量。
因此,對談是「歷史性轉向」的標記,具有革新力量,能結束爭辯、怨恨、絕罰等,反而萌生體諒、尋求真理和其他人的德行。兩個或以上教會的代表見面,進行的對談既非學術性,又非是宣傳。具備真理並非指阻礙探察無窮無盡的奧秘,與及信理的真正發展。反而信理能得到深入和重新的詮釋。
大公合一的對談不是由於兩個(或以上)教會在教義上的差異而開始,反而是基於大家之間已存在的合一,即屬於人人的共同遺產。對談的心理氛圍是同情心,或更好說是仁愛。馬里頓(Maritain)曾說:「對近人圓滿的仁愛和完全忠於真理不僅是兼容的,更是相輔相成的。」
身為基督徒便具有天主子民的先知性任務,應該要傳遞所具備的真理,也要讓他人說出所明白到的真理。基於這種先知性的任務,基督徒不應在神學範疇上(以專家自稱)限制對談。合一並非是一種技巧上和神學上的問題,而是仁愛的問題。
對話者雙方以平等相待,互相器重;不會含糊;不應取巧;更不說攻擊性的話。這種平等方式不意味着混淆或清算的教義,而是指雙方意識到同屬於基督奧體的一員。
他們應當接受多元論,承認一切合法的差異。連繫信友的事要遠勝過分裂。(參閱《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92條)否則,對談會成為輪流的自言自語。
所有基督徒被召叫鍛鍊對談,在每次的相聚中(如工作、旅遊、學習等),可以獲益良多。不同教派之間不許築起圍牆,反而要打開所有的門戶,相互見面和進行交談。
這是漫長與艱辛的事工,但天主願意達成!
左丹尼:基督徒合一與交談
在基督徒合一祈禱周內,我們為您刊登左丹尼的一篇從未發表過的手稿,寫於七十年代。作者認為合一是一種「仁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