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945年出生的阿方索(Alfonso)說:「我父親遭到不公正關押時,我還是個小子。母親和我到監獄裡看望他。我小小年紀就知道囚犯們有多孤獨、沒有希望或未來,也沒有尊嚴。所以我暗自發誓說,總有一天我會為他們做些事情。」
阿方索必須等待那樣的機會。他報讀了一個志願者課程,然後獲准去探訪雷比比亞監獄(Rebibbia Prison),目前那裡囚押著一千七百名囚犯。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罪行在此服刑,如毒品交易、性侵犯、黑手黨活動、敲詐勒索、謀殺等等。阿方索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因為囚犯的不信任而受到限制,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已經失去所有獲救的希望了。事實上,他們中很多人拒絕讓阿方索靠近。然而,他從未放棄過,因為當他選擇成為一個核心成員,便堅信,在他們身上有天主的肖像。
終於,一位名叫喬吉奧(Giorgio)的囚犯請阿方索去找他的媽媽,給她一個擁抱,並請求她寬恕自己。喬吉奧因綁架撕票而在此服刑。阿方索找到了那個行將臨終的老太太。她完全出乎意料,卻又期盼已久,和自己的兒子及過往修好。幾天後,她平安地去世了。阿方索幫助她的兒子直至他從監獄被釋放出來。他還幫助喬吉奧找到臨時工作,這樣讓他重建起自尊心,使得他的家人能夠幫忙和支持。
通過探訪囚犯,阿方索明白到將他們和外界聯繫起來的重要性,即使不大可能。所以他萬分努力地工作,讓囚犯和家人保持活躍的關係,特別是和妻子的關係;並支持那些因為親人入獄而窮困潦倒的家庭。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人力、精力和經費。阿方索從未放棄。他發起了一個叫做『堂堂正正做人』的計畫,讓人看到,監獄不會剝奪一個人的人性尊嚴,特別是因為天主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愛從未減少。他和30位志願成員,當中有為人父母的、專業人員、以前的囚犯等,他們一起跟進160個囚犯的家人,給他們提供道德、經濟和食物等援助。人數每天都在增加。這群人所秉承的精神就是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的精神,讓每一個囚犯感到是『一家人』,願意走近他們,支持他們,絕不判斷任何人的過錯。
在監獄裡,諸如信任、手足情誼等話語具有深刻的含義,特別是『慈悲』,志願成員稱此態度為「每當他們想要放任自流時,春風化雨般地幫助他們再次站起來。」 為羅伯托(Roberto)而言,確是如此,在8年的監禁之後,他找不到任何工作,流離失所。由於『堂堂正正做人』的計畫,他被接納到一家小小的接待中心當廚師。還有卡車司機方濟各(Francesco),4年的牢獄生活之後,也找不到工作,因為沒有人相信他。現在,他是一個志願者團隊的一員,為囚犯的家屬準備和遞送包裹。
你可以在新城出版的阿方索·迪·尼克拉(Alfonso Di Nicola)的書籍《我曾經坐牢》和《監獄及其環境》(Carcere e dintorni)中找到更多諸如此類的故事。
在羅馬一所監獄裡重建尊嚴
在聖保羅和累西腓召開的兩場大會上,生活合一靈修的堂區輔導員們匯聚一堂,為獻身於一個致力於『走出去』,走向他人的教會,注入更多的動力。
0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