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籍阿爾及利亞的阿拉伯族長克哈列·賓托尼斯(Khaled Bentounès)一直是蘇非主義(Sufismo )阿拉維派(Alâwiiya)信眾的精神領袖,一位和平的人!1960年代末葉,他居住在法國,開創了許多獨特和偉大的舉措,例如:創立法國回教童軍;歐洲之地的組織;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交流上談論伊斯蘭的和平等。又透過他所創立的蘇非阿拉維派(sufi Alawita)的國際組織與聯合國國際組織合作訂立全球一起生活日。
2月26日,克哈列·賓托尼斯參觀普世博愛運動總中心,並與會長傅瑪利和協同會長岑浩思見面。在參觀的過程,我們有機會向克哈列賓托尼斯請教幾個問題,首先是有關這些年來無數的舉措,尤其是今天的願景。賓托尼斯表示:「只用三言兩語來回答這個問題。」許多工作仍在進行中,但他確認說:「在工作的過程中,令自己更深信……令我改變自己,看到這個世界更具手足之情、更和諧、更公義的社會。人們在這種手足情誼的『圈子』工作,已經可以在離世前看到實現了,看到許多人能夠圓這個夢。我不知自己可否看到,至少我可以分沾,並為此而作出貢獻。」
談到對未來的憧憬,似乎今天民族間的手足之情是遙不可及,但克哈列·賓托尼斯卻指出充滿希望的緣由,說:「首先,我自祖先承繼一種豐富的精神遺產,離不開手足情誼。當我飲水思源,就發覺那條延綿不斷獨特的歷程。」他補充說:「我遇上許多政治家或經濟學家,他們都形容世界充斥着解決不了的問題,而我告訴他們,我們的師傅這樣說:「若他們告訴你們明天將會世界末日,你們做些什麼?你們繼續播種及栽培!不用擔心!」因此,我們去做應當做的事情。播種與培植愛、希望和手足情誼,必會長出東西來!即使明天將會世界末日,只剩下一分鐘,也必需好好運用。也許明天會更好!將來會更美!要好好保存!」
1986年,克哈列·賓托尼斯參加了聖若望保祿二世邀請各大宗教領袖在亞西西為世界祈求和平。就在那個場合上,克哈列認識了普世博愛運動和盧嘉勒。之後,他在法國繼續了這段友情,直到2015年,他是其中一位建議「vivre ensemble a Cannes」組織,給盧嘉勒頒授手足情誼獎。
我們問:「今天您與普世博愛運動的關係怎樣呀?兩者有什麼理念是相互吻合呢?」
他回答:「我想大家的關係帶來美好的成果,今天的會唔就是昔日結出的成果。這段友誼是永固的。今天我有幸到總中心參觀,與會長傅瑪利和協同會長岑浩思見面,就是一個証明和延續。我們坦誠,彼此信任,用一種更具手足情誼的眼光去計劃,去看周圍的世界。身為傳統基督信仰和傳統回教的靈性團體,就可以一起工作,給那些願意聆聽的人見証。我們不可以為能夠獨自改變世界,反而要先加強傳統宗教之間的關聯,一起向前,共同建設,並非敵對。」
結束訪問前,克哈列坦言透露他的一個夢想:「一般有學科院、數學、音樂、哲學、軍事系,但卻沒有和平學院,為什麼?我們只重視靈性生活仍不足夠,也要教導人們和平相處。和平並非來自天上的東西,而是有必要在周遭「建設」起來,這是一種需要;一種世界觀;一種態度!有和平的經濟學;和平的社會學;和平的政治學,和平與每一件事情都息息相關。生態學就是一種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學問。」他又說:「有必要學習如何締造和平,這是我心中的渴望!怎樣把和平連上藝術?連上建築?怎樣可以透過藝術,給我們未來的下一代帶來和平?怎樣透過和衷共濟的經濟學帶來分享學問;分享財物;公平分配,跨越國界?總是談到理所當然的「範圍」!這種「學院」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具體的工作,有必要在各種領域中以我們的行動配合。」他總括說:「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的靈性精神,能滋養良知,足以再創高峯,並促使人人參與其中。」
阿拉伯族長克哈列·賓托尼斯(Khaled Bentounès):夢想一個和平學院
一位原籍阿爾及利亞的阿拉伯族長兼精神領袖參觀普世博愛運動總中心。
1
1Comment
Feedback
Da tanta speranza sentire le parole di questa pers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