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裏共三百人,基督信徒與印度教徒人數相若。他們為互相交流和了解的渴望而興致勃勃。
即如徽號那樣,一盞燈和一個十字架點綴了這個禮堂,兩者皆是光明的象徵。而至於討論交談與尋求和平,「光與和平」便是當天的主題。梵蒂岡國家關係秘書,Paul Gallagher主教的說話相當有意思。在回顧世界各地發生了許多衝突之後,他呼籲國際社會『去克服個人主義、競爭和事事皆欲爭奪冠軍的邏輯』。他又要求盡快促進『團結精神』。
來自羅馬上智大學的Naso博士的演講也是非常重要。在提出因宗教原因而發生衝突的數據後,他回顧說,在許多衝突中,正正是信仰團體成為和平進程中的調解人,在北愛爾蘭,南非和莫桑比克…… 這能給予人們希望,就是『宗教可以在衝突的情況下扮演一個具建設性的角色。』
印度心理學家Sangita Dubey 作出了一份關於文化差異和由於飲食、語言和心態之不同而對心理的影響的報告。這份報告極為生動,也以個人經驗支持其論點。Svamini Hamsananda Ghiri (Ull)在表述印度教的觀點時,強調了『交談的挑戰是恐懼、漠不關心、原教旨主義和猜疑別人』;而為追求共同利益,有必要『視其他人為兄弟姊妹,因為他們是由天父所創造的。』當兩個古代文明,兩個這麼深邃的精神意識相遇時,它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巨大的寶庫。是富於兩個交談的經驗有助於加強所說的話。本篤會隱修士Cesare Bovinelli神父憶述起當談及以亞西西的環境為主題時,所存在的是一份無比的和諧。一位來自印度的普世博愛運動女青年,Aileen Carneiro描述了印度教徒和基督徒之間舉辦的多項活動。特別震撼的是甘地善體阿舒嵐可印拜托的協同效應。這團體開始了一個解決貧窮的項目,遵循著共融經濟的方針。愛蓮解釋,我們必須堅持生活的交談,實踐『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的金科玉律。
會議以詩歌,印度神聖舞蹈和歌曲結束。而當中藝術成為了一個交流的催化劑,以及一個極為適合朗讀聯合聲明的場合。
Anna Friso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