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我們還不知道自己愛的根源。我們滿足於知道雙方要經歷一段看不到盡頭的旅程。對我們的差異能夠得到如此平衡真感到驚喜。我們那麼喜樂,相輔相成,雖然我們很不同,但卻感覺大家異常的平等。我們感到已經為一切做好準備了,確信沒有人像我們這樣彼此相愛,因為我們產生了愛情。之後不到一年,那個美妙的「我願意」就籠罩上烏雲,我們的視野開始變得灰暗。工作、疲倦、日常事務……是的,我們都知道愛情會終結於某一點。就在那時,有人向我們啟示天主是所有愛的根源——天主是愛。我們本應該知道這一切,因為當我們宣發婚姻盟誓時,祂就在那裡和我們在一起,從那時起,祂甚至就已經居住在我們中間了。可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擁有這樣的一份禮物,我們不知道自己擁有怎樣的一份禮物,我們不知道祂的臨在是整體生活的一部分!之後,我們明白到,祂把整個自己給了我們,而只要求一點點、令人愉悅、日常的貢獻作為回報,就是我們以祂的愛來彼此相愛。
愛情會結束嗎?「是的,但是……」愛德會取代愛情。因為如果信德……可以這麼說,是一種內在的德行,那麼愛德就是外在的和可見的實現。愛德比別的一切更偉大,比信德更偉大,比望德更偉大。在來世,已經不需要那兩種德行了。另一方面,愛德在天堂裡永存。愛德使得那兩個德行成為一體。這就意味著一個事實,即無法觸摸到,但又不可拆散。向絕對的那一位開放的是「我們」。愛必須做到,知道怎樣讓自己為另一個人設身處地,而成為虛無,似乎是一種悖論。確實,只有這樣,我們的愛才能映照出其原本的愛情計畫,那只有來自聖三的計畫。
由夫婦組成的「我們」是愛的首個及生活的成果。男女的互補性通過千百個相互服務和溫柔對待,直至身體親密的完整性,並透過日常姿態表達出來;也通過分享空間、時間和家務等方式表達出來。夫婦所組成的「我們」,首先要知道如何走向自己的孩子,然後走向別人。「我們」是夫婦福傳的特有方式,把自己當做許多人中間的一個榜樣,以此向別人呈現自己,從不自我標榜是理想的家庭,因為那是不存在的。愛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機會,哪怕我們感到自己是不完美的,哪怕我們感到在一切事上都失敗了。重要的是相信在目前一刻,我們是對方的合適人選;這就是我們在決定愛真正的對付那一刻開始,也是我們的真實身份,不期望他們會改變。可以嘗試實踐教宗方濟各教導我們的三個「魔術」詞語:「請」、「謝謝你」、「對不起」。據說今天的家庭正經歷最悲慘的危機。讓我們不要去後悔曾經渡過的美好時光,如果那些日子曾存在的話。生命是在家庭中被點燃的。我們是在那裡學會分享、喜悅、受苦、瞭解疾病和面對死亡。愛使家庭成為最具體的烏托邦,家庭甚至接納殘疾兒童。有人正因為殘疾的兒童而領養他們;有人接納年邁父母來自己的家;有人向移民敞開家門;有人幫助自己的孩子擺脫癮患的家庭。
我們在一起已50多年,生活教會所教導我們的許多事情。我們曾哭過,也曾悲傷過。我們多次犯錯,但祂的恩寵和寬恕令我們重新開始。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把我們的愛情交托在天主的手裡,祂是我們的愛,祂從未猶豫過,就像在加納(Cana)一樣,把我們乏味的水變成美味的葡萄酒,讓美酒給我們身邊的人享用。現在,儘管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的熱忱似乎已經消散,以及我們性格的局限愈加明顯等事實,我們仍繼續滿懷信賴之情,得從天主無限的泉源中汲水,開心地感覺到我們是白首到老的伴侶和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