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體與俗世
遠在1967年,傅理斯已經發表過有關今年主題──聖體的文章,我們為大家刊登幾段以供反思。
[全部資料]遠在1967年,傅理斯已經發表過有關今年主題──聖體的文章,我們為大家刊登幾段以供反思。
[全部資料]芙拉薇雅·塞莉諾律師(Flavia Cerino)住在意大利西西里,從事與移民相關的工作。她是失去家人獨自漂泊的未成年人的守護者。
[全部資料]艾絲德樂(Estelle)是一位醫療界的社會工作者。她決定投身參加『非洲手足情』(Fraternity with Africa)的計畫。之前,她獲得了這項計畫所發的獎學金,而現在,她利用時間、奉獻精神和專業經驗予以回報。
[全部資料]儘管聖殮布公展已結束,但耶穌受難的奧跡仍長存。1970年代,盧嘉勒寫信給「運動」的青年,把聖殮布所包裹的那位描寫成『以愛擔負一切』的人的模範。
[全部資料]福音的愛的生活是每天的主人公。以下是來自不同地方、成年人及兒童的簡短經驗。本月的「生活聖言」所強調的重點是為他人而生活。
[全部資料]『痛苦·自由·手足情誼』是此次聚會的幾個中心主題。這場交談的目的是藉此在他們各自的城市中化為具體的行動。參加者獲教宗方濟各的私人接見。
[全部資料]相遇的文化激發出多樣性!意大利中部馬爾凱(Marche)佩薩羅(Pesaro)教區的喬治奧神父講論有關教區之間的計畫——在歐洲的堂區推進彼此之間的大公運動節目。
[全部資料]在哥倫比亞召開的『第三屆手足情誼行動研討會』(3rd Seminar on Fraternity in Action)上,我們在合一靈修的視角中看到那些致力於社會工作的人之間存在合作與共融的力量。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