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給予小組』進入天堂
17歲巴拿馬籍的基多福•阿瑪亞(Christopher Amaya)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悲慘的遇害,卻給許多青年和兒童留下一道體現愛德的亮光。
[全部資料]17歲巴拿馬籍的基多福•阿瑪亞(Christopher Amaya)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悲慘的遇害,卻給許多青年和兒童留下一道體現愛德的亮光。
[全部資料]10月31日(星期日),600位回教徒和基督徒在普世博愛運動國際性福音小城相聚,促進對談與共融。
[全部資料]「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瑪5:8)
[全部資料]「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瑪22:39)
[全部資料]「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瑪18:22)
[全部資料]新家庭運動是普世博愛運動的一個分支,成立於1967年,由那些致力生活合一靈修的家庭所組成,切願在家庭領域中傳揚那些提倡普世手足情誼的價值觀。
新家庭運動為家庭和為已訂婚的男女提供培育課程,尤其關心存在危機的夫婦、鰥寡、分居或離婚、再婚或同居的人士。透過會議和出版事業,並與其他家庭培育的機構合作,致力促進一種家庭的文化和適當的家庭政策。
新家庭運動内的夫婦,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教養子女的方法都是建基於落實福音的生活,並與其他家庭一起進行建設性的對談,進而一同關注當地在文化、社會和宗教範疇上的各種情況,展開對話。
從運動的伊始,盧嘉勒已得到左丹尼得天獨厚的幫助。他是第一位已婚的核心成員,既是作家,又是意大利政要。盧嘉勒總大力突出天主給與婚姻生活那個美麗的計畫,並強調父母教育子女的重要責任,和家庭本身對社會的影響。盧嘉勒在1974年向新家庭講話時表示:「我相信合一神恩與婚姻的聖事性結合起來,能夠形成一份無法衡量的傑作。」
為此,盧嘉勒經常勸勉新家庭運動的夫婦,要努力以互愛為他們的核心,並幫助有困難、破碎的家庭;鰥寡人士,或被遺棄的孩子,和所有邊緣的情況。
1967年7月19日,在新家庭運動誕生歷史性的時刻上,盧嘉勒向他們這樣交托:「現在,在你們面前……,我似乎看到耶穌環顧世界,看到種種疾苦,動了憐憫的心,因為祂把這個部份的世界全部放在你們肩上,即最支離破碎和最肖似祂被捨棄的一面。然而,同樣的耶穌,要透過我們的目光,來看這些民間疾苦,並作出行動,因為這顆憐憫的心腸不可僅僅流於感性的層面,要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隨著時間,全球不同的國家紛紛成立一些組織,透過文化、靈性和物質方面的行動,為家庭謀求幸福。
例如:
*1998年在意大利成立『新家庭行動』(AFN)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沿著三個方面發展:
-為家庭推行文化和培育方面的活動。
–合作發展:透過遠距離助養計畫去幫助經濟拮据的家庭和兒童,在全球53個國家已推行這樣的計畫。
-2001年獲得部長理事會主席屬下的國際性領養委員會批准,成立為一個國際性領養的機構,與六個國家合作。
*勞麗圖學校
1982年,新家庭運動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盧比亞諾福音小城,為那些來自世界各地在小城居住一段時間的整個家庭提供培育,藉著合一靈修的啟迪,加深明白有關家庭方面的不同主題。獲得培育的這些家庭(到目前為止來自五大洲共計1500人),回到本國成為其他家庭的參照。
新家庭運動發展的重要階段,包括定期舉行的國際性家庭節。成千上萬的家庭相聚在羅馬,彼此分享他們的具體經驗和在進展中的各項計畫。
1981年,在首屆家庭節上盧嘉勒向在場的兩萬兩千人這樣說:「今天的家庭需要注射一種強勁的愛。」她補充說:「我們的運動是要使每個家庭與生俱來的愛復甦,這份愛完全是天主的一份恩賜。」
1993年,盧嘉勒在家庭節上談到家庭如同『人類第三個千年共融的種子』,她祝願說:「家庭固有的價值觀,如白白施予;服務精神;相互性等都可以移植在整個人類大家庭中。」
盧嘉勒在2005年的家庭節給家庭的訊息是勉勵他們實踐和見證在家庭的互愛,「為能早日實現人類合而爲一的時刻」。當時在羅馬坎皮多尼奧廣場上(piazza del Campidoglio),與全球在同一時間舉行聚會的145個地方中的七個城市以視頻相聯。
新家庭運動成立40年後,盧嘉勒看到其發展和各種成果而強調說:「家庭是社會最先決的細胞,具備崇高和美麗絕倫的計畫,要求艱巨的代價。」
她補充說:事實上「在世上締造和平,家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她又說:「……你們的存在,要成為合一;牢固的愛情;落實的福音見證。於是你們不僅在喜樂中生活,並持續不斷吸引許多心靈去體驗愛,直到與整個普世博愛運動一起實現普世手足情誼。」(節錄自2007年11月3日的講話内容)
目前,全球新家庭運動的成員共80萬人。
電子郵址:famiglienuove@focolare.org
網站://www.famiglienuove.org
「耶穌是天主聖言降生成人。教會是福音的體現,為此,教會是基督的淨配……。每個修會或團體,可以說就是體現耶穌的一個表现;祂的一種態度;祂生平中的一個事實;祂的一份痛苦;祂的一句說話……。教會是偉大的基督在歷史上的延伸……。在教會內所有的修會與團體,以不同方式體現天主是愛……。我們必須在不同修會之間,令天主的愛川流不息。有必要去認識、明白、愛慕天主聖三之間互愛的關係。」(盧嘉勒)
彰顯教會和人類因手足情誼與所有神恩之間的共融而變得充滿朝氣;促進在個別修會或團體内的團結,重新認識各自的創會人;振奮實現各自修會的會規和法規的決心;為今天的教會與人類而實現各自的神恩。凡此種種,都是那些附屬於普世博愛運動的不同修會、過奉獻生活的團體、傳教組織和新興團體的人士,所懷有的同一目標和結出的其中一些靈修成果。
在特倫托的方濟各嘉佈遣修會最先對這個剛誕生的嶄新靈修團體深感興趣,他們目睹在他們的教堂和修院附近的嘉佈遣廣場2號,誕生了第一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名為Focolare,意思是『火爐』,也是過守貞生活的初期核心成員的居所。
1947年,由於盧嘉勒到亞西西和羅馬,其他修會人士也陸續接觸合一的理想。這些修會人士之間開始相聚,分享由合一神恩引發的福音化生活經驗。
1967年是修會人士運動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當年夏天,25位來自整個歐洲的男修會會士在特倫托附近相聚15天,加深認識合一的神恩。從那一刻開始正式成為整個普世博愛運動男修會會士分支誕生的日子。盧嘉勒親自說明這個分支的特色:「他們的合一並不需要有任何的組織架構……,他們是由同一的靈修精神所維繫。」
女修會的修女也是一樣。歷史性的日子算是1971年4月14日。來自20個國家,80個修會的400位修女獲得教宗保祿六世接見。在這個場合上,教宗給她們指示出要走的方向,他說:「恰恰在普世博愛運動的弟兄仁愛的氛圍下,加深認識你們各自的創會人及其精神,與他們建立合一。」
在男女修會人士的身邊也誕生了新青修生(新一代的青年修生),這些青年修會會士在不同的修會裡接受初期的陶成,他們在準備過奉獻生活的培育期間,切願生活合一的靈修。
199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批准瑪利亞事業的總章程,透過教廷平信徒委員會的公認,不同修會和傳教組織的成員可以正式成為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普世博愛運動不同修會人士的規章第五條中列明,他們之間的維繫「本質上是一種靈修性的承諾」。當然這些修會人士必須先取得自己長上的同意。
為能夠給這些屬於各個修會、過奉獻生活團體、傳教組織和新興團體加深認識和實踐合一的靈修,在普世博愛運動不同的福音小城中設置國際靈修中心,讓修會會士和奉獻生活的人士可以透過互愛的關係見證他們各自所屬的神恩。
2004年10月25日,宗座拉特朗大學屬下『嘉肋獻身生活神學學院』,給盧嘉勒頒授奉獻生活神學榮譽博士學位。
修會人士運動又分別以八種語言出版《合一與神恩》期刊傳播理念,以促進不同神恩之間的共融。
男修會會士與奉獻生活人士國際秘書處
意大利羅馬
Via della Selvotta, 25 00041 Albano L. (Roma) IT
電話 +39-06-9323875
傳真 +39-06-9321769
電子郵址info.religiosi@focolare.org
修女與奉獻生活人士國際秘書處
意大利羅馬
Via Piave, 15 C.P. 22 00046 Grottaferrata (Roma) IT
電話 +39-06-9411822
傳真 +39-06-9411822
電子郵址villa.achillia@focolare.org
『光輝』靈修中心
意大利佛羅倫薩 嚴慈薩 盧比亞諾
Via San Vito, 53 – Loc. Loppiano 50064 Incisa Valdarno (Firenze) IT
電話 +39-055-8336058
傳真 +39-055-8333833
電子郵址 info.claritas@focolare.org
『厄瑪烏』靈修中心
意大利佛羅倫薩 嚴慈薩 盧比亞諾
Via San Vito, 13 – Loc. Loppiano 50064 Incisa Valdarno (Firenze) IT
電話 +39-055-8335934
傳真 +39-055-8335270
電子郵casa.emmaus@focolare.org
1940年代,盧嘉勒所寫的一封信其中一句話猶如雷電閃擊:「你看!我如同一個靈魂經過這個世界。我看到許多美麗與美好的事物,我一直唯獨被美善所吸引。一天(某天)我看見一道光,我覺得它比任何美好的事物更美,於是我跟隨了它,我發覺到它就是真理……。」
剛拿到教師文憑的盧嘉勒,渴望能入讀米蘭天主教大學,她這樣想:「天主教大學肯定講關於天主,教導我許多天主的事情。」大學提供33名獎學金學位,盧嘉勒卻是第34名。她覺得似乎錯失了一個大好機會,在悲傷落淚之際卻聽到內心呈現一道聲音說:「我將是你的老師!」
內心這個答案成為盧嘉勒學習層面上的參照。
隨著時間的推移,1980年,盧嘉勒再次解釋這層面。
她說:「1944年,耶穌已要求我放棄求學,把書本放到閣樓去……。我渴求真理,而我明白到在哲學上尋找真理是荒謬的,因爲我在耶穌身上就能夠找到真理,祂是真理降生成人。於是,我捨棄學業去跟隨耶穌……。在那件事情中,有一個預兆,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運動內實現出來。我們會看到一道燦爛的光,它是整個生命的靈魂……。當我放棄了求學,或更恰當的說,當我選擇了天主對我的要求後,所獲得的光照真的不少!這道光啟迪了天主願意我們生活的靈修精神,一日復一日地陶成正在發展中的瑪利亞的事業。我們稱這道光為『智慧』……。同時我們明白到這份智慧基本上就是我們新的學業,整個瑪利亞事業每個成員的學業……。」
她接著說:「雖然我在1943年至1944年期間已放棄了學業,但1950年卻感到有必要重拾書本,去修讀神學。我感到有必要把那段日子所獲得的豐富靈感,放在一個穩固的基礎上。」[1]
在無數的範疇上可以『落實』合一的文化,例如,命名爲『天父學院』的工作就是整理由『合一神恩』衍生出的教義,成為無數舉措的泉源,滲透到思想與生活的不同領域中。另外,瑪利亞普及大學(Università Popolare Mariana)為運動的成員提供基本的神學培育課程;還有按著運動特有宗旨而主辦各種類型的課程與培訓班;新城出版社以多種語言出版許多刊物;另外有取名《新人類》的文化雜誌。最後,2008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嚴慈薩的盧比亞諾福音小城成立上智大學學院(l’Istituto Universitario Sophia)。
[1] 注:《猶如彩虹·普世博愛運動的生活層面》羅馬,1999年,第517至522頁
[1] 注:《猶如彩虹·普世博愛運動的生活層面》羅馬,1999年,第517至5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