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談:我生活中的關鍵字

採訪印度瓦薩伊(Vasai)教區的馬查多總主教。對他而言,宗教交談不僅僅是他職務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是他個人的生活方式。
[全部資料]摯友能與你同甘苦、共患難、闖天下、創未來……這些都是普世博愛運動與印度教接觸初期的標誌,要追溯到1980年代中葉,在印度……

阿嵐博士去世後,由他創立的善提阿舒蘭(Shanti Ashram平靜靜修)團體聯同印度泰米爾納都(Tamil Nadu)的甘地派別的不同代表,於2001年1月,邀請盧嘉勒到印度,給她頒贈2000年度和平衛士獎(Premio Defender of Peace 2000),在獎狀上表揚「盧嘉勒孜孜不倦在所有人中,擔任散播和平與愛的種子的角色,她不斷強化脆弱的和平局勢,促進人類的繁榮、幸福、精神與文化」。逾500位印度教徒和其他宗教的人士參加頒獎典禮。當時,盧嘉勒談到她的靈修經驗,並突出福音與印度教經書之間共同的元素。盧嘉勒在日記上寫下那幾天的經歷:「我來到這裡是要認識,並盡力保持緘默去學習……尤其是讓我明白到一切法則之首,就是容忍,愛!也許這處可以展開我們的對談。」
在同一個場合上,蘇邁亞梵語文化研究中心(l’istituto culturale Somaiya Sanskriti Peetham)的卡娜·阿查爾雅教授(Prof. Kala Acharya)深深被盧嘉勒所打動。她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内馬上安排一個在蘇邁雅大學舉行的聚會,約有600人參加。
這些接觸奠定了在孟買和哥印拜託(Coimbatore)與印度教對談的根基。
於是,開始了與孟買的大學教授們一種深化的對談。為能夠繼續發展已開始的道路,他們決定在2002年,在羅馬進行學術交流,舉行第一屆研討會,主題是『宗教虔誠與愛的筵席是愛天主與愛弟兄的道路』。蘇邁亞大學的卡娜·阿查爾雅教授認為:「這次聚會是一個深刻的靈修經驗。」

文化中心的主席達維教授(prof. Dave)評論說:「這就是我們一條已經展開了並將有長遠發展的道路。盧嘉勒的話把我們帶到思維的基層中,即我們印度梵語所稱的『宇宙宗教』。」
這種對談的經驗正突出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恰恰在印度所講的話:「我們透過對談,讓天主親自臨在我們中,因為在對談之際,我們彼此向對方開放,我們也對天主開放,結果人與人之間能達到合一,人們與天主契合。」(1986年2月5日在印度馬德拉斯與不同宗教代表見面時的講話)
從一開始,與甘地運動的對談就具有這種經驗的特色。自2001年8月起,每年在哥印拜陀(Coimbatore)都會舉行圓桌會議,一起去面對和探討有關人性和靈性的主題,主要是建基於甘地的思想和合一的靈修(合一的靈修 spiritualità dell’unità)。另外,大家又會一起合作,推動社會性的計畫,特別是培育新一代和平的意識,尤其是加強彼此的認識,從而在大家之間建立起一份真正的手足情誼。
有關過去研討會的詳情可以瀏覽以下的網站:

採訪印度瓦薩伊(Vasai)教區的馬查多總主教。對他而言,宗教交談不僅僅是他職務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是他個人的生活方式。
[全部資料]
120個孟買貧困孩子參與烏迪沙(Udisha-意思是旭日初升的曙光)計畫,給他們提供一個獲取人性和社會發展的具體機會。他們的父母探討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和諧成長,預防風險和虐待。
[全部資料]
普世博愛運動在馬尼拉舉行一連串的活動加深宗教之間的友情與合作。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