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末,幾乎在不知不覺下,普世博愛運動的靈修精神( the spirit of the Movement)已從意大利北部特倫托跨越了地區的分界。這些女核心成員( focolarini)被邀請到米蘭、羅馬和西西里島等,在各地靜悄悄地誕生了如特倫托初期那種基督徒的團體,僅僅在幾個月內,就有約500人效法初期的基督徒致力實踐福音的精神。

恰恰在那些特別熱切地傳播的年頭,教會開始積極地研究這個剛誕生的運動。總之,經過一段漫長的深入調查與研究,窘困與懷疑,尤其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前期,處於還未獲得批准末了期的考驗階段。

這種靈修精神是源自對聖經有全新的領會。由於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前,很少人會重視這些話,例如:合一(unity);互愛;耶穌在中間(Jesus in the midst)的集體性;被捨棄的耶穌(Jesus Forsaken,)等。再加上,她們是年輕的平信徒嘗試落實福音的話,不僅僅讀經和研經,於是引起了是一種『新教』的嫌疑,當時大公合一運動才漸露頭角。另外,這些女青年又進行財物共通,組織具體幫助窮人,很自然被誤認為是當時人們嚴重攻擊的『共產主義』。然而,為她們而言,只是要效法初期基督徒的做法,其實與從未劃分過的歷代教會尤其是一致的。

盧嘉勒和她的同伴對聖經某些話的熱愛逐漸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後公認。直到2000年,若望保祿二世全力支持與建議普世教會活現『共融的靈修』。

然而,在1940年代, 1950年代,梵二前20年發生這樣的事情,不要說意大利的天主教,甚至整個世界的天主教也難以認同。從沒有知覺到,自開始普世博愛運動的誕生已無聲無色,透過天主教會與當代文化的主流互相交織。例如:與重視實踐福音與聖經運動完全互相和應;運動成員切願建立合一與大公合一運動(1960年起)互相輝映;另外,為宗教與社會之間的交談培植良好的土壤;又與那些沒有特定宗教信仰人士展開對談。

運動是由平信徒開始,並為平信徒服務的一個團體,更是一種新興的組織。『教會的運動』,能夠包攬所有的實情,往往連結在教會內互不相干的『天主子民』。

在1940年代運動剛誕生之際,以上種種還未能完全呈現出來,必需由教會集體的睿智,當中夾雜著非次要的疑慮和強烈支持的信念,卻要在合一的熱愛胸懷中,懂得期待它逐漸成熟。1962年,在大公會議召開之前,天主教會已公認和批准瑪利亞的事業,又稱普世博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