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維亞(Silvia)是盧嘉勒( Chiara,Lubich) 領洗的聖名。1920年1月22日,盧嘉勒生於特倫托,家有四兄弟姊妹,排行第二。父親盧毅志(Luigi Lubich)是釀酒商人,曾擔任反法西斯的印刷工作,與社會主義者的賓尼圖(Benito)是同僚。隨後更極力反對莫索里尼法西斯的政權。母親盧懿嘉 (Luigia)是一位熱心虔誠的老教友。長兄吉諾(Gino)醫學畢業後,加入著名的加里波第(Brigate Garibaldi)的抗衡隊伍,繼而投身新聞界,在當時共產黨的《合一》報社工作。

席維亞18歲那年,以滿分的優良成績取得小學教師文 憑,但她卻渴望繼續升學,於是報考一所天主教大學,可惜,入學考試成績名列34,拿不到只有33 個名額的免費獎學金。由於家境清貧,無法給她提供足夠的學費和生活費到別的城市求學。於是,席維亞迫不得已在1940年到1941年期間,任教於特倫托天 神慈善學校。

盧嘉勒獲得人性與神性經歷決定性時刻是1939年的一次朝聖之旅。她 記述:「我被邀請參加到馬爾凱省(Marche)勞麗圖(Loreto)『小屋』(聖家小屋)朝聖……。我與其他女青年在附近一所學校參加課程。然而,一 旦有空,我會跑到那『小屋』去。跪在已被油燈薰得漆黑的牆壁旁邊,我感到被一份嶄新和神聖的氛圍籠罩著,我幾乎有被壓倒的感覺。思潮起伏,默觀那三位守貞 者的生活……。每種思緒都壓在我身上,觸動我的心, 我無法控制眼淚奪眶而去。課堂上的每個休息時間,我都跑到這裏來。最後一天,教堂內坐滿青年。在我腦海中閃出一個清晰的想法,沒齒難忘:一隊守貞的部隊將 會跟隨你!」

盧嘉勒從勞麗圖回到特倫托繼續執教鞭。她去看望自己的本堂神父。神父在過去幾個月來一直跟進盧嘉勒的靈性生活。他一看到這位女青年神采飛揚,喜形於 色, 便詢問她是否已找到自己的聖召道路。盧嘉勒的答案為他來説顯得令人失望,因為這位年輕少女,只懂得告訴神父她明白到一般傳統的聖召,即進修會、結婚和在家 守貞,都不是『她』的聖召,只此而已。

1939年到勞麗圖朝聖後直至1943年期間,席維亞半工半讀,並積極地服務當地教會的。她加入方濟各在俗的第三會時取名為嘉勒。

1943年,盧嘉勒已23歲。嚴寒冰冷的一天,盧嘉勒的兩個妹妹都不願意答應媽媽,到幾公里外一個名叫『白色聖母』的地方買牛奶,盧嘉勒主動代替她們去辦 這件小差事。正當盧嘉勒穿過一條火車橋的地下通道時,她聽到天主的召叫:「把你畢生完全奉獻給我。」回家後,盧嘉勒馬上寫信給嘉佈遣修會的博迺迪神父 (padre Casimiro Bonetti),請求允許向天主終身奉獻。經過深邃的談話後,她得到了神父的許可,訂定奉獻的日期與時間,即1943年12月7日上午6時正。那天,盧 嘉勒的心中沒有半點意念要創立什麼團體,只是簡單的一個行動『許配給天主』!為她而言,這就是一切。只是後來,運動發展起來後才立定這一天為普世博愛運動 (Focolare Movement.)誕生的標記。

這個行動具有『感染力』!似乎沒有任何詞語形容更貼切,能夠表達出隨後幾個月內所發生的事情。盧嘉勒所接觸的女青年當中,某些也願意跟隨盧嘉勒的聖召道路。首 先是藍德雅(Natalia Dallapiccola),然後是杜麗(Doriana Zamboni)、蔡思(Giosi Guella);繼而是葛芷蘭(Graziella De Luca)和齊思(Gis Calliari)和珍妮達 (Ginetta Calliari)兩姐妹;潘娜(Bruna Tomasi) 馬莉蘭(Marilen Holzhauser)和艾樂達(Aletta Salizzoni);還有華樂(Vale Ronchetti)和安姬樂拉(Angelella Ronchetti)兩姐妹……。她們毅然跟隨盧嘉勒,雖然那時普世博愛運動的聖召道路還不太明確,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那就是盧嘉勒『絕對徹底地落實福音的生活』。

那幾個月內,戰火也波及特倫托。遍地殘垣敗瓦,死傷無數。盧嘉勒和她這些新的同伴慣例相約每次防空警報響起,一起跑到特定的防空洞內會合。自從她們 經歷到那個如同雷電閃擊的意念,令她們明白到要把天主是愛放在她們年輕的生命中的核心,她們熱切渴求經常走在一起,去發現以日新又新的方式去當基督徒;實 踐福音的話。其後,盧嘉勒分享說:「每個際遇都深深打動我們,天主藉著這些情況很清晰地教導我們,一切都是虛幻中的虛幻,一切都會消逝。不過,同時天主在 我們所有人心中放置一個問題,也提供了答案:『是否有一個理想是不會過去的,任何炸彈都不能摧毀它,並且我們可以為這理想而付出我們的一切?』對!答案是 天主!於是,我們決定把祂作為我們生命的理想。」

1944年5月份,在藍德雅的家幽暗的地窖内,盧嘉勒和這群特倫托的女青年在燭光下一起閲讀福音(leggono il Vangelo),已成了她們的習慣了。她們隨意翻開福音,正巧是耶穌臨終前的禱告:「父啊!願眾人合而為一。」(Padre, che tutti siano una cosa sola) (若17:21)這是福音非凡獨特和意義深遠的一段,即耶穌的遺囑。在歷代基督信徒中,有許多釋經學者和神學家都研究過,然而,在那段時期,似乎有點被人 忽略了,因爲對大多數的人來説,這一段比較玄妙神秘。加上『團結合一』這個詞彙已經納用在共產主義的術語中,在某種意義上猶如成了他們的專利。盧嘉勒這樣 記述:「但在福音中所記載的那些話似乎一一被照亮,更在我們内心帶來一份信念,就是我們正是為『那篇』福音而誕生。隨後,1946年的聖誕節,我們這群女 青年選了一句座右銘:『或是合一,或是死亡』!」

其實幾個月前,即1944年1月24日,一位神父問盧嘉勒和她的同伴:「你們知道什麽是耶穌最深切的痛苦嗎?」這些女青年便按照當時一般基督徒的想 法回答:「耶穌在山園祈禱那一刻所經歷的痛苦!」神父卻回答:「不!耶穌受苦最深是當祂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這 句話深深觸動著她們。神父離開後,盧嘉勒馬上對她的同伴說:「我們只有一個生命,我們要盡一切可能善渡一生!既然耶穌最深切的痛苦就是被天父所捨棄,我們 就跟隨被捨棄的耶穌。」從那一刻起,為盧嘉勒而言,被捨棄的耶穌是畢生獨一無二的淨配。

除了這些居住在小屋的女青年外,還有其他人在小屋來來往往,大家都察覺到這幾個月來生活的素質大大的提高。她們意識到耶穌在她們中實現自己的諾 言:「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相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18:20)她們希望永不失掉耶穌的臨在,人人都竭盡所能,避免由於她們的過錯而 失去祂的臨在。盧嘉勒確切的指示:「其後,很久之後,我們才明白到原來這『小屋』是納匝肋聖家小屋的一種延續,一個胚芽,具有獨特的風貌,守貞人士共同生 活(很快也包括已婚人士),總是有耶穌臨在他們中間。」這就是『普世博愛運動中心』(focolare),一個燃燒愛火;暖透心靈與滿足胸懷的地方。盧嘉勒給她的同伴這樣解釋:「為能夠獲得祂(耶穌)臨在我們中間,必須隨時準備彼此為對方犧牲生命。假如我們這樣團結合一,耶穌能精神上圓滿地臨在我們中間。祂曾說:『願他們也在我們內合而爲一,好使世界相信。』」

 除了這些居住在小屋的女青年外,還有其他人在小屋來來往往,大家都察覺到這幾個月來生活的素質大大的提高。她們意識到耶穌在她們中實現自己的諾言:「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相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Dove sono due o tre riuniti nel mio nome, io sono in mezzo a loro)(瑪18:20)她們希望永不失掉耶穌的臨在,人人都竭盡所能,避免由於她們的過錯而失去祂的臨在。盧嘉勒確切的指示:「其後,很久之後,我們才明白到原來這『小屋』是納匝肋聖家小屋的一種延續,一個胚芽,具有獨特的風貌,守貞人士共同生活(很快也包括已婚人士),總是有耶穌臨在他們中間。」這就是『普世博愛運動中心』(focolare),一個燃燒愛火;暖透心靈與滿足胸懷的地方。盧嘉勒給她的同伴這樣解釋:「為能夠獲得祂(耶穌)臨在我們中間,必須隨時準備彼此為對方犧牲生命。假如我們這樣團結合一,耶穌能精神上圓滿地臨在我們中間。祂曾說:『願他們也在我們內合而爲一,好使世界相信。』」

事實上,在盧嘉勒和她同伴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的周邊,加入合一計畫行列的人連續不斷,數目可觀。這個計畫予人新鮮感,實際上才是剛剛衍生出来的草圖。絕不 缺乏各式各樣的皈依;不但挽救陷於危機的聖召,更產生新的聖召。事實上,很快,甚至幾乎可以說,馬上有其他青年、成年人也開始跟隨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的這些 女青年。那段時光特別難忘,每逢週六下午三時,在馬塞亞禮堂上總是人山人海,熱情與認真的聚會。盧嘉勒在聚會上分享落實福音的生活經驗,並談到靈修的新發 現,成爲隨後的『合一靈修』(spiritualità dell’unità)。無法估計的熱情不斷高漲,早於1945年,已約有五百人,包括不同年齡的男女;每種聖召和社會各階層的人士,都願意生活普世博愛運動中心這些女青年的理想。在他們之間每件事物都是共用(Ogni cosa fra loro è in comune),如同初期基督徒團體一樣的生活。

福音所記載的話:「你們給,就會給你們。」這些話變成日常生活上的經驗。這些女青年與她們的朋友不斷地給予和分享,恒常付出,給予後又獲得;獲得後再給 予,再獲得。例如:有一天,只剩下一隻雞蛋來爲所有人做飯?一位窮人來敲門,她們就把雞蛋給了窮人。在同一天的早上,某人把一個袋子掛在她們的門 上……裏面裝著雞蛋!福音的另一句話:「你們求,就會給你們。」於是她們祈求任何一切所需,主要不是為她們自己……,更是爲那些有需要的弟兄祈求!在戰火 延綿的時刻,竟然有人送來一袋袋的麵粉;一盒盒的牛奶;一瓶瓶的果醬;一捆捆的柴枝;衣服……等。在『小屋』經常發生這些司空見慣的事,餐桌上擺放了美麗 的桌布,隆重地為迎接貴賓作準備,圍繞餐桌而坐的是『小屋』的一個女青年;一位窮人;一個女青年;一位窮人……。

1945年,基督君王瞻禮那天,盧嘉勒與她的同伴在彌撒後,圍繞在祭台前。她們以子女的情懷,以純樸的心態向耶穌祈求說:「袮知道怎樣可以實現合一,願眾 人合而為一。我們在袮跟前,假如袮願意可以運用我們。」當天讀經上的聖詠令他們神往:「你向我請求,我必將萬民賜你作為產業,我必將八極賜你做領地。」 (詠2:8)於是,她們以這種完全福音化的純真,不折不扣地祈求『直到八極』。為她們而言,天主是全能者。『小屋』女青年的生活態度震驚所遇到的每一個 人。

即使是幾萬居民的特倫托小城,或特倫托的教區,都不可能對於發生在這些女青年身上的事情無動於衷。費拉里(Mons. Carlo De Ferrari)主教明白到盧嘉勒和她已開展的新歷程,並降福她。主教降福,並批准和關心運動的發展,直到他去世。從那時起,幾乎沒有察覺到,這些女青年 已越過特倫托地區的邊界,她們被邀請到米蘭、羅馬。西西里島分享她們的經驗。於是,在許多地方也誕生如同特倫托那樣的基督徒團體,運動一觸即發,迅速前 進!

生活見證

愛能克勝貧窮

愛能克勝貧窮

2

馬爾高.特茲拉(Marco Tecilla)是特倫托第一位男核心成員,陳述運動初期特倫托團體的做法。他們生活福音,隨時願意拿出自己的財物共用,減輕戰後苦況。

[全部資料]

文章

齊思(Gis)編織的愛的網絡

齊思(Gis)編織的愛的網絡

普世博愛運動創辦人盧嘉勒女士的緊密合作夥伴齊思,剛去世一個月的紀念。齊思為「運動」初期奠定基礎,並把合一的神恩傳播至地極。

[全部資料]

12月7日:普世博愛運動的誕生

2
12月7日:普世博愛運動的誕生

以下內容摘自路濟亞·雅碧蓮特(Lucia Abignente)最近出版的新書,有關在二戰背景下普世博愛運動創始人。事業以普世手足情誼為目的的起源不太起眼。

[全部資料]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