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比亞諾:首次發起『給予的週末』

 
2月8日至9日,意大利盧比亞諾福音小城在城中發起和衷共濟的舉措,重演普世博愛運動初期的一個習以為常的行動,仿效初期基督徒團體。
1

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 Movement)肇始之際,總是這樣的記述:「時值戰爭,一切都坍塌……唯獨天主存留。」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如日中天。她們記得當時發生的事情,猶如一個標記,今天仍然出現在遍佈各地的普世博愛運動團體中。

其中一個生活片段就是『包袱』。讓我們聽一聽,與盧嘉勒(Chiara Lubich’)渡過『合一歷程』的初期同伴之一,艾樂達(Vittoria Aletta Salizzoni, )的記述。

她說:「我記得一件事情。我相信發生在1946年。盧嘉勒提議:『我們把自己剩餘的衣服與我們團體的成員分享。』於是,我們就開始了一個名為『包袱』的行動。大家可想像,戰爭過後,一片荒涼,我們的生活很艱苦。我們只有破舊的衣服,但起碼我們還有一些。記得我們房間中央的一個『盒子』堆滿了衣服,然後,我們分派出去。」

這件事情令我們想起初期的基督徒團體:「沒有一個貧乏的人,因為凡有的(財富)……都放在宗徒的腳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配」(參閱宗4:34-35)。這樣就成為遍佈全球普世博愛運動團體的習慣。

2月8日至9日,意大利盧比亞諾(Loppiano )國際福音小城的居民,決定在城中發起類似的行動,按教宗方濟各所提議的,在即將來臨的四旬期多加分享。另外,教宗又提醒:「需要令良知變成正義、平等、節制與分享的行徑。」

這次和衷共濟的行動名為『給予的週末』。籌備小組表示:「我們全程投入『給予的週末』,定能騰出交流的空間,或無拘無束得到所需而高品質的物品,但卻不會忘記,為其他有需要的人慷慨地付出『自己的時間』。」

小城的大禮堂是收集處。他們又說:「真的是包羅萬有,各尺寸的衣服;各年齡的用品,包括書本、電器、傢俱、玩具、家居用品等。超過500人來挑選,交換的物品達5000多件。」

周日那天,他們更安排對談的時間,加深明白『給予文化』背後的動機,正與擁有的意念相反,並適用於日常生活上。

最後,他們正式成立一個稱為『包袱長期網絡』,即是收集與分配捐贈品的集合點。另外,當地教區和市政府也在三個不同的市鎮,開設三個長期收集點,公開開放給有需要的人士轉讓財物,彼此和衷共濟。

点击这里取消回复。

評論的守則(500)

 

Feedback

  1. Paolo, Casalserugo

    Bravissimi la trovo una iniziativa bella e vera. Si sentono troppo spesso, da tanti, parole che invitano a cambiare l’Italia ma io credo che solo in questo modo si cambiano realmente le cose. E poi così facendo si riducono anche gli sprechi.Forse qualche negozio venderà di meno ma sicuramente ci ritroveremo con qualche ricchezza in più da condividere.

    回复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