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想要做的是……與其說是紀念,倒不如說是20年後,我們一起回顧盧嘉勒於1996年12月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和平教育獎時所發表一篇的文章,當中她談到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國際關係所相關的主題———和平的內容和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普世博愛運動創始人這個特別的獎項。獎項是嘉許那些為實現和平創造途徑和條件而作出貢獻的人。」 3月12日,岡道福堡,普世博愛運動會長傅瑪利在下午以『盧嘉勒與和平』為主題的會議上發言,並回顧這一事件。出席此次會議的有多位大使,及文化和基督徒合一領域的領袖與嘉賓。以下是傅瑪利講話的部分內容。
傅瑪利說:今天再看當時的情景,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意義。還有什麼比教育人去達致這個目標更重要的呢?正如我們日復一日所看到的,時事描繪出和平遭到破壞,而且往往以譏諷的畫面出現。從個人的日常生活直到國際層面,『安居樂業』看起來幾乎都好像生活在第三個千年中的世代所不該做的事情一樣。但我們呼籲和平,或嘗試重新連接起個人、民族及國家之間那斷裂的關係?無法否認的是,我們發現豎立障礙要來得容易得多,也許我們認為這是在捍衛自己,而不是努力建立關係,構建理念、政治、經濟及宗教觀點之間的合一。因此和平與我們擦肩而過,漸行漸遠。
盧嘉勒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話中,提出了和平教育的方法——合一靈修。這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能夠戰勝個人、團體和民族之間的分裂,也因此能夠幫助重建或鞏固和平。
擁有非常不同背景和經歷的人都生活了這種靈修,包括不同教派的基督徒,不同宗教的信徒,不同文化的人。他們全都獲得激勵,希望能夠讓人類成為一個家庭。他們全都知道自己必須面對每天都會出現的方方面面,各式各樣的問題和狀況。至少無論他們身在何處,全都面向……我引用盧嘉勒的話來說,要「『成為一個新民族,一粒世界和平的種子,特別是對最弱小和最貧窮的人,懷有更大的和衷共濟的精神,成為一粒世界更加合一的種子。」(1996年12月17日盧嘉勒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講話)由此,不僅將可以稱呼對方為弟兄姊妹,而且可以真正成為弟兄姊妹。
如果這就是達致和平的方法,那麼其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盧嘉勒親自將此秘訣定義為愛的藝術,「意味著第一個去愛,不期待對方也以愛來回報我們。更意味著知道怎樣讓我們和別人成為一體,即認同別人的重擔,他們的想法、痛苦,喜樂。可是,如果有一個或以上的人實踐這份對近人的愛,那麼就成為相互性的。」(同上)
『互惠』這個詞在國際關係中的分量重大,卻往往被局限於停止衝突,而沒有起到預防或解決衝突的作用。
那些在國際社會中負有責任或起到關鍵作用的人,非常清楚磋商談判有多大的困難,以及在達成滿足各方的協議之前會遇到多少障礙。在有關和平的偉大目標上,若能把愛看作是一個談判的工具,則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是同一個家庭的一分子,生活一種真正的手足情誼的幅度,而不將這手足情誼限制在單純的共存或被迫共同生活,卻要向最弱小的和最貧窮的人;向被排除無法參政的人;或被排除在唯一法律為盈利的經濟類型之外的人開放這手足情誼的精神。
我們需要愛,然後,為別人及和別人一起工作;好能幫助跨越由利益衝突、顯示權力、發展水準不平等、缺乏市場或技術管道等問題所造成的障礙。
當我們講論和平教育的時候,會發現自己正面臨著一個重大的挑戰,即在目前幾乎籠罩着我們日常生活之方方面面的支離破碎的背景中,如何應用這種方法——合一,即互愛的成果。
盧嘉勒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代表提出幾乎是關鍵性的轉捩點,用國際關係術語來說,就是良好的策略。事實上,她說:「若不接受麻煩、痛苦……總之,若沒有十字架,在這世上就無法實現任何良好的、有用的,或有成效的事情。」(同上)若我們沒有準備好放棄自己的肯定和舒適,以便鋪設一條嶄新的和未曾探索過的路徑的話,則致力於和平事業是一件難以達成的事。有創造力但缺乏隨機應變。傾聽那些和平者的呼聲,認出可以真正能實現的地方……
二十年前,盧嘉勒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講話時,指出愛是「最強有力的工具,讓人類獲得其最高的尊嚴,感覺到與其說我們是各民族的集合,並肩前行,彼此之間也常常有衝突,倒不如說我們是同一個民族。」
今天也是如此,儘管我們面臨許許多多反復出現的困難,但這正是我們希望通過所有人的貢獻要實現的理想。
傅瑪利:能夠締造和平的對談文化
3月14日是盧嘉勒去世八周年紀念日,全球各地舉行不計其數的活動,紀念她為締造和平所作的貢獻。以下是普世博愛運動會長的講話。
1
Feedback
Sarebbe possibile inserire un link al testo completo del discorso, oppure un pdf? Graz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