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嘉勒對社會預言性的願景

 
以下是普世博愛運動協同會長岑浩思(Jesús Morán)有關合一神恩及其社會角度的反省。作者是一位哲學兼人類神學和倫理神學的專家。
1

「……在袮的日子,我的天主,我將來到你那裡……我將來到袮那裡,我的天主……我最瘋狂的夢想已成真,我會雙手把世界獻給袮。」(參閱《袮的呼喊》,新城出版社)

盧嘉勒逝世後十年,我們再次被這位非凡的女性,尤其對社會的先知性的願景而感到震驚。她從自己的城市特倫托(Trent)開始,現在「願眾人合而為一」(若17:21)的理想已達致整個世界。

可是,人若不考慮到她所出生和生活的歷史背景,以及她在人類命運中所承擔的使命,就無法明白她的先知性願景。盧嘉勒出生在特倫托,一個具有重大歷史和社會意義的地方;她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貧窮和悲劇。就在日常事務中,一種特別的神恩自行開始在她身上彰顯出來,那就是合一神恩。她明白到:「首先,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讓目光注視那位有許多子女的唯一天父,然後把所有的人看作是這位唯一天父的孩子。我們的思想和情感應當常常超越一切人性的有限,養成一個習慣,即總是著眼於成為唯一天父——天主,在祂內都是一家人。」從這篇於1946年12月2日所寫的筆記中,我們有可能意識到,盧嘉勒對社會的先知性願景中的關鍵支柱。事實上,盧嘉勒不是一個社會改革家,正如耶穌也不是。其實,她的夢想要來得更高,且更深入,到達潛在於任何社會改革背後的人類學和神學基礎,就是天主的耶穌所設想的合一,人人都屬於同一的普世大家庭。

因此我們可以說,盧嘉勒創立的第一個社會計畫,其實就是在戰後立刻開始的首個普世博愛運動團體。這個團體實際採納了宗徒大事錄的話(宗2:42-48)。他們徹底實踐財物共融,盡己所能地照顧窮人和成千上萬戰後受苦的人。這份基本的經驗從未被丟失過。事實上,這正是這麼多年來,盧嘉勒本人和所有跟隨她生活合一理想的人一直在從事的一切活動和社會計畫背後的靈感。從這一切證實,盧嘉勒在人性和教會方面的才華明確無誤。

從解決社會問題的角度來看,盧嘉勒在人性方面的才華表露無遺。儘管表面和技術方面有進步的空間,但全世界仍有令人羞恥的和愈來愈多的人遭到剝削、被邊緣化、被迫逃難或移民。這些愈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是由於不公正制度,及一種為全球化支配權服務類型的結果。根據古往今來,最開明的思想觀點來看,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並不在於那些只在人類事實最膚淺層面起效的社會學戰略和行動(接受這些是恰當的和有必要的),而是通過激勵良心的根本選擇和更深層次的價值觀才得以解決。

盧嘉勒在教會方面的才華也顯而易見,因為教會的使命無法總結成慈善和照顧最弱小者(無論這多麼有必要)。教會的這個使命,是來自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宣告每一個人的尊嚴,所有的人是天主的子女。沒有這兩股驅動力,就失去人類學和教會學的價值,我們也無法抓住盧嘉勒神恩真正的社會幅度。這個幅度可發展成生活、行動和學習的內在社會性所形成的(參閱上智大學的社會學院)。

對於我們所有人而言,這個觀點的實際結果是什麼?如果我們願意,則有一個經歷在等待着我們。我們前面也有一個可尋的經歷。盧嘉勒把我們從籍籍無名之中帶出來,讓我們成為一個夢想的主角,所以我們大家都是主角,沒有人被排斥在外。

偉大的道明會(Dominican)神學家吉斯蘭·拉豐(Guislain Lafont)講過「渺小原則」,在他看來,這個原則總結了教宗方濟各的實用哲學,即與這個信念:「救恩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息息相關。

盧嘉勒知道怎樣宏觀地應用這條「渺小原則」,致力於真正的社會革新,以合一的範式運作。這就是她的偉大之處。

選自義大利《新城》雜誌,2018年6月第6號

評論的守則(500)

 

Feedback

  1. María Inés

    Gracias Jesús M. por tu actualización de la traducción magistral del ‘ principio de la pequeñez’ de Chiara y la auténtica renovación social que nos propuso desde el carisma de la unidad. Una experiencia siempre nueva para cada uno al actualizarla en el diálogo con los que pasan a nuestro lado protagonizando el sueño de la unidad con todos en nuestra cotidianidad.

    回复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