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盧嘉勒鼓勵我們生活福音

1975年,黎巴嫩陷入一場耗時十六年的戰爭。正是處於這種戲劇性的背景下,盧嘉勒在那片土地上的普世博愛運動成員心中不斷播下和平的種子。以下是黎巴嫩(Lebanon)女核心娜蒂(Nadine)的分享。
[全部資料]
1975年,黎巴嫩陷入一場耗時十六年的戰爭。正是處於這種戲劇性的背景下,盧嘉勒在那片土地上的普世博愛運動成員心中不斷播下和平的種子。以下是黎巴嫩(Lebanon)女核心娜蒂(Nadine)的分享。
[全部資料]
上智大學學院大眾媒體與政治領域研究員克莉絲蒂娜·蒙托雅(Cristina Montoya)面對祖國哥倫比亞正經受一波三折的和平進程,反思和解讀盧嘉勒靈修的成果。
[全部資料]
25年前,那場殘殺前南斯拉夫人民的衝突已過去了。盧嘉勒始終通過和平的言語和態度與他們保持密切關係。
[全部資料]
紀念盧嘉勒於1996年在巴黎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教育獎,暨悼念盧嘉勒去世八周年,在岡道福堡以音樂藝術的方式表達和平是文化交談的原動力。
[全部資料]
不斷地違背停火協定,威脅著敘利亞的和平進程。以下是來自阿勒頗的核心巴斯卦·貝羅斯(Pascal Bedros)有關依照盧嘉勒2002年以善勝惡的邀請,致力於締造和平的一些感想。
[全部資料]
1998年,在巴西珍妮達瑪利亞之城附近,開設「金麥穗」麵包店,一切源於30年前一群女青年,人們稱她們「賣麪包的女孩子」。

Over 1,000 children and teenagers took part in the “Sport4Peace” event held in Kenya, South Sudan and Burundi at the end of August. Sport can become a means to build peace and help overcome social barriers.

吉謝莉爾·麥格納(GLYSHERYL B. MAGNA-ONG),簡稱吉莉(Gly)是一位年輕的教師,生活在馬尼拉。她年幼時,家境貧窮,認識了「張開的手社區中心」(Bukas Palad Social Center),改變了她的一生。

移民!人數不算很多,但他們背後都隱藏着無數的痛苦、個別的文化、對生命的渴求!溫提米利亞(Ventimiglia)是歐洲各國邊界移民最「熱門」的地方。至少有人不會視而不見。

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近郊的聖伊麗莎伯匈牙利帕拉塔諾斯(Santa Isabel de Hungría di Plátanos)堂區的團體與最需要幫助的人分享他們的天份和資源。
[全部資料]
由安德肋·尼克亞·付安雅主教(mons. Andrew Nkea Fuanya)和榮休主教方濟·特克·黎星格(emerito mons. Francis Teke Lysinge)率領喀墨隆馬姆費(Mamfe)教區的代表團到訪普世博愛運動總中心,以答謝盧嘉勒。
[全部資料]
他起初感到失落迷惘,但到達斯洛文尼亞後,以阿拉伯語Issa,即『耶穌』來與同胞打招呼,並盼望如同耶穌一樣對待他們。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