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Living Peace

合一青少年

15萬的合一青少年遍及五大洲,182個國家,他們的目標是要建設一個合一的世界。他們明白到合一並非烏托邦,而是一個他們要建設的未來。每一位合一青少年都從自己開始,在每天的生活上,在他們所處的學校、家庭、城市、和朋友之間……竭盡全力達成這個目標。
1984年,普世博愛運動的第三代新青的周邊誕生這個龐大的合一青少年運動。他們與第三代新青聯手透過各種可行的『途徑』帶出普世手足情誼的理念,並努力實踐這份精神,旨在打破仇恨與冷漠的隔閡。
合一青少年相信福音中愛的精神是唯一可以改變世界的動力,他們嘗試去實踐,並邀請他們的朋友和周圍的人這樣做。他們致力落實那條『金科玉律』,即『凡你們願意別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別人做。』『己之所欲,施之於人。』這份精神不僅在聖經中找到,也記載在各大宗教的聖書上,也是許多人所認同的原則。
事實上,假如大家落實這份精神,將衍生煥然一新的關係,不僅能有助忠於自己的信仰,並為實現和平與手足情誼做出貢獻。
為見證一個合一的世界,合一青少年透過多種的聚會、活動、學校集會、遊戲、體育活動、環保工作……各式各樣的活動全力推行……。他們又利用音樂、藝術、語言或行動呼籲所有其他的青少年加入他們的行列。
他們致力在身處的生活環境中建設合一,與那些有別於文化、年齡、宗教的人建起合一的橋樑。他們接近難民或移民,關心他們的需要;又嘗試與任何類型的人士交流,在每個遇到的人身上去發掘接觸點;從而發現普世手足情誼的可能性,首先從彼此認識和建立一份真正的友情開始。因此,合一青少年發起一個名為『為城市添上色彩』的活動,他們藉著具體的手足情誼行動,使他們居住的城市中那些『幽暗』的地區添上愛的光彩,如貧民窟、獨居者和邊緣人士。他們希望透過付出愛心,去改造他們的城市,成為一個屬於『人人的家』。他們又邀請同齡人,甚至成年人、家庭和機構參與。
Teens for Unity website
合一青少年是和平的締造者,既在個人層面上,又與所有人一起合作。他們發起和平遊行,每天都為和平做『時間暫停』,即全球的合一青少年相約,在意大利時間中午12點為和平靜默或祈禱一分鐘。他們在自己的地區和全球發動各類型的行動,務求實現和平的目標。
他們又生活給予的文化,與全球的其他合一青少年分享一切(他們的財物、天份、時間……)正如在一個家庭裡,擁有更多的與有需要的共享。合一青少年在五大洲推行許多的活動,例如,春日賣物會,籌募經費以支持小規模的『給予計畫』在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中幫助最貧窮的青少年。
另外,合一青少年的『學友計畫』(schoolmates)是促進學校之間互動的網絡,不同國家之間的學生保持聯絡,作文化上的交流,一同舉行建設合一世界的行動。又透過獎學金與和衷共濟的計畫,幫助經濟困難的同齡青少年上學,因爲他們生活在戰爭中或貧富懸殊的社會境況下。
合一青少年的源流:
1984年,第三代的新青在一個國際性的培育課程中聽到盧嘉勒給予他們復活節的訊息。盧嘉勒鼓勵他們邀請更多青少年一起實現合一世界。於是就誕生了合一青少年運動。
1985年,盧嘉勒倡議『合一小徑』,邀請全球的青少年去建設合一世界。首先是『紅色小徑』,即在合一青少年之間進行全球性的財物共通,去幫助最有需要的人,並治癒社會不平等的創傷。
–1987年,在意大利羅馬岡道福堡首次舉行歷史性的『超級大會』,匯合了全球的合一青少年。
1987年,他們在日本京都向各大宗教領袖高峰會議的與會人士呈交十四萬七千位青少年為和平的簽名,他們致力締造和平,於是就展開了『黃色小徑』。
1988年為歐洲電影電視製作年,合一青少年發起『製作合一世界的電視節目』行動。他們向歐洲電影電視委員會、歐盟理事會、位于紐約的聯合國遞交了75萬個簽名,建議媒體的工作要為合一世界作出貢獻,這是『紫色小徑』。
–1990年,當時爆發波斯灣第一次戰爭,整個普世博愛運動推行『時間暫停』行動。之後,合一青少年繼續進行這個相約時間的行動,靜默片刻,祈求消弭所有戰爭。
–1992年,合一青少年運動蓬勃發展,來自世界各地共有九千位青少年參加第二屆的『超級大會』,顯示出這個運動已遍及許多地方,並在各種環境中積極發揮作用。
1997年,在第三屆『超級大會』上,倡議『給人人帶來歡笑』的行動。
2000年,『兒童權利公約』成立10周年紀念的場合上,合一青少年參加在日本東京首次主辦『為未來下一代的兒童』的會議,他們與來自40個國家的青少年商討第三個千年的和平與合一。最後他們草擬方案,遞交各國國家的首長,並把世界各地20萬個簽名呈上位于紐約的聯合國。
2002年,合一青少年把第四屆『超級大會』也『搬到』羅馬的街頭,他們在鬥獸場上舉行集會,一萬位青少年見證他們建設普世手足情誼的熱忱,同時開始『學友計畫』這條『靛色小徑』。
2005年,『綠色小徑』發起首屆『為合一而奔跑』的活動,為和平而發起的全球性接力運動。
2008年,第二屆『為合一而奔跑』的活動上,在不同時間差的地區,一共有十萬位來自不同的種族、文化、宗教信仰的青少年參與,他們都紛紛見證,並表明他們致力建設合一的決心,在地球上象徵式地展示出一道和平的彩虹。這次活動一共有87個國家300個城市參與。
2009年,超級大會在印度舉行。

[全部資料]

合一世界青年

新青運動』。1985年,由新青運動所帶動的『合一世界青年』也正式成立。
一直以來,回應盧嘉勒號召的青年與日俱增,他們一般的年齡從17嵗到30歲,來自五大洲,不同種族、國籍與文化。
這些青年包括不同宗派的基督徒、其他不同宗教的信徒,或甚至沒有信奉任何宗教信仰的青年,但人人都具有建立合一世界的共同意願,令人類更成為唯一的大家庭,並尊重每個人的身份。
他們透過各種可行的途徑促進普世手足情誼,藉此治癒存在於家庭的分裂;代溝的隔閡;社會組別的分歧……等。
他們熱誠積極的行動有目共睹,不但在國際層面上謀求和平,增進手足情誼,也舉行大型公開活動,既有地區性的,又有全球性的,例如,新青節,當中青年們以生活經驗,見證可以以弟兄之情彼此相待。同樣地他們也發起和衷共濟微小的行動,並在日常生活上與他們的近人對談交往,不論是社會的邊緣人士和有需要的人;相熟的或親戚朋友……。總之,以手足之情去接觸每個近人。
他們的生活方式引發起許多具体的行動,包括:龐大的緊急救援行動,即時幫助那些受天災或戰爭打擊的國家與民族;或無數點點滴滴的手足情誼行動,這些青年致力在本地區推行持續性的行動,幫助最有需要的人,如街童或無家可歸者;獨居老人、囚犯或移民。他們各出奇謀務求治癒社會上的創傷。
他們也會聯絡其他團體合辦活動,尤其是合一世界週,每年選定在同一週內舉行,全球各地的合一世界青年都在自己的國家發起各類行動,旨在引起大眾輿論,一起見證建立合一世界的可能性,令人類日益成為一個大家庭。自1996年起,合一世界週每年舉行一次,向各城市和社會機構提出一項建議,旨在各個層面上促進合一與和平。合一世界週由青年發動,歡迎所有受同一精神與目標鼓舞的人參加。
這種文化的浪潮,逐步滲透到青年當中,他們必須面對無數由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帶來的困難。
合一世界青年為普世手足之情而生活,不僅僅在團體的層面上,首先是由個人做起。
於是,他們中身為基督徒的,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來強化以耶穌作為芳表的選擇,以福音為生活的指標。至於屬於其他宗教的青年,他們也接納合一世界的理念,不斷獲得激勵忠於自己的信仰,使之落實在生活上。沒有任何宗教信念的青年,又認同『金科玉律』,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道原則,突出人性最崇高的價值觀。
這些青年深知他們所確信的合一理念,並為此而付出,不僅是一個人性的抱負,而是天主在人類身上的計劃:「願眾人合而為一!」(若17:21)
聯絡方法:
『合一世界青年』秘書署
Via di Frascati 306
00040 Rocca di Papa (Roma) IT
Tel. + 39 06 9479 8217
Email: sgmu@focolare.org
Sito Web: www.y4uw.org
 

 
新青節 (可連線)
新青節在新青運動發展的進程上代表著重大意義的階段。這個大型的國際性活動陪伴合一世界青年運動的誕生與成長。讓外界認識到全球有成千上萬來自不同地方與背景的青年為普世手足情誼而生活。
1973年,在盧比亞諾(佛羅倫薩)舉行首屆新青節。8000位青年參加。
1975年,在羅馬帕拉爾歐體育館上空無一席,青年們獲保祿六世接見,頒賜宗座遐福。從那次起,每五年舉行一次新青節,預約所有青年。
1980年,正處在國際上冷戰的高潮,4萬位青年齊集在費拉明尼奧體育館見證合一世界是可能的。
1985年,在帕拉爾歐體育館正式誕生合一世界青年運動,其實1983年盧嘉勒已預告它的誕生。
1990年,柏林圍牆倒塌後,東歐的青年終於能夠出席新青節,大家驚喜地得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歡迎,他為東歐人民的新生活作出了莫大的貢獻。
1995年,透過人造衛星,互聯網等把這個大型活動轉播到世界各地。
2000年,在羅馬舉行的新青節成為世界青年日的其中一個節目,在那個場合上見證了許多具有聖德的合一世界青年,他們已返回天鄉,其中一位就是白嘉勒( Chiara “Luce” Badano),並在2010年9月5日被宣佈為真福。
2012年:在馳名『橋城』的布達佩斯作舞台,舉行了上屆的新青節。來自五大洲,104個國家的青年代表參加,其中包括了250位中東地區的青年。許多隸屬於不同教派的基督徒;還有百多位是信奉其他的宗教,當然,在場的也有不少沒有特定信仰的青年。
註:新青(新一代的青年)是合一世界青年的主要倡導者,他們徹底地致力生活合一靈修。

Call
Send SMS
Add to Skype
You’ll need Skype CreditFree via Skype

[全部資料]

新人類

透過盧嘉勒所倡導的集體靈修的光照,能意識到落實福音的生活可以對每個地方與時代社會上的挑戰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激勵有善志的人士以他們的英明遠 見與能力來面對目前社會的問題,並治癒創傷,因而突出個人與團體的潛能。事實上,在普世博愛運動的生活裏,靈修的層面從來沒有與社會的生活脫節。早在 1943年,盧嘉勒本人已夢想『去解決特倫托的社會問題』。她與初期的同伴們到城市各處探望戰火下的幸存者,治癒由炮彈所造成的物質與靈性的創傷;安慰孤 苦伶仃的人;分配糧食和衣物给予欠缺的人。無數這類的生活經驗中總是有天主上智特殊的安排與照顧。
新人類運動是普世博愛運動社會性的具體表現,旨在令人們在日常生活上致力肩負非凡的使命,實踐福音的革新精神,從而滲透在社會的架構中,改革社會,孕育希望、信心與積極進取。
1968年,新人類運動誕生,主要的倡導者和支持者是男女的天主志願者,他們猶如先鋒,在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各種不同範疇中努力實踐福音,為當代社會的挑戰提供具體的解答。
新人類已經達到成熟與廣泛傳播的階段,逐步邁向公開生活。1983年,在羅馬帕拉爾歐體育館舉行一個大型活動,超過一萬五千人來自五大洲參與,並與 若望保祿二世分享合一理想在社會行動上所結出的成果。盧嘉勒描述這次聚會的參加者,指出他們切願「在周遭社會中以個人的生活作見證,並以清晰的事實來突出 福音所具備的驚人影響力,甚至渗透到世間最實際的個人生活與社會性層面上。能夠為建設人類社會作貢獻,就證明落實天主聖言所帶來的成效。」
組成新人類運動的成員包括所有不同信念與背景的人士,他們願意為現在的社會提供精神文明,一同致力革新社會的架構、更新人靈。恰恰由福音而來的力 量,能够『建設人類的社會生活,藉着合一的精神重振與更新社會的各個範疇。』以上是引用新人類運動規章上第四條所指出的話。規章上繼續列出,新人類運動的 成員認出社會上各類的分裂與創傷,正是被捨棄耶穌的呼喊。他們並深信耶穌曾答應的:「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相聚,我就在他們中間。」於是他們團結合 一作出行動,以愛回應耶稣的呼喊。他們致力激發互愛,旨在達成合一,以思想與實際行動做出貢獻,來改善人際關係、生活環境、社會結構,甚至影響到政治與司 法等層面。他們視聖母的《讚主曲》為他們的『大憲章』,並把他們的行動交托給諸民族之后聖母瑪利亞。
新人類運動規章第三條指出:「(新人類運動)按社會上不同『領域』或『界別』而組織起來,整體地代表社會的各個生活範疇,包括所有投身在社會上不同 類別中工作或有關聯的人。」例如:在醫療界有醫生、護士、病人;在教育界有老師、學校工友、家長,所有領域均如此類推,如政治、經濟、法律、藝術文化等。
其中一個近期的發展是有關一種特別涉及公共事務的計劃,稱為『城市計劃』,藉此打開一個廣泛對話的途徑,與民間團體、協會組織、不同類別的志願團體 和政府機構等展開對談,一起舉行有關改善社會、政治、文化等舉措。因此,這是一個手足情誼的工作坊、試驗場,從中大家重新去發掘為共同的目標與計劃,而且 一起思考與工作的美麗之處,能够令大家鼓起勇氣去面對人類的重大問題,如尊重人性尊嚴所涉及的每個組成部份、生活所需、生態環境;也包括和平、公義等,使 人類的社會生活變得更合適和更美好!
可連線:
特意為盧嘉勒而設的網頁
http://www.centrochiaralubich.org
城市計畫——天主的男女志願成員:可連線到他們特設的網站
http://www.umanitanuova.org/

[全部資料]

核心成員

普世博愛運動的核心成員:為合一而奉獻一生
普世博愛運動的核心成員顧名思義就是運動的核心,他們生活在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中心,(譯者按:意大利語Focolare是指火爐)一個平信徒的團體,組成普世博愛運動的所有實情的核心。他們致力保持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的愛火旺盛不熄。
男女核心成員都有自己的專業或工作,他們在團體内生活財物共通。他們愛慕天主,向天主奉獻一生,並確信祂的愛。核心成員為跟隨天主,離開他們的父母、親人、家鄉,為致力實現耶穌的祈禱:「願眾人合而為一」。
到處都能看到他們的蹤影,他們中有人在聯合國內工作;又或者在照顧病人;或在大都市周邊幫助窮人;或在工廠、在『最前綫』的領域、高樓大廈、貧民窟、鄉村、首都不等。按福音的這句話「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相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核心成員希望保有耶穌親臨在他們中間。
這種與天主契合的經驗是他們建立和平橋樑的動力,在黑暗中燃點希望的明燈;以愛來回應暴力。每一種分裂,每一種隔閡都猶如磁鐵一樣吸引著他們,恰恰是這些境況正急切需要合一,他們需要爲此付出自己。
全球83個國家已建立起742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一共有7160位男女核心成員來自不同國籍、種族與宗教信仰。
從盧嘉勒在《現代引人入勝的理想》的文章中的描述,可以令人聯想起核心成員的生活:「現代引人入勝的理想,躋身於人群中卻可以默觀高超的生活……。我想多說一句,讓自己消失在人群中,為給他們帶來神聖的氣息,令他們能參與天主在人類身上的計畫,在人群身上投下絢麗的光亮,但同時與近人分擔他們的恥辱、饑餓、打擊、短暫的歡樂。」
某些男核心成員為服務普世博愛運動而晉升為神父。
這種愛火也感染已婚人士,他們忠於自己已婚的身份,並徹底選擇生活福音,而同時身為普世博愛運動的核心成員。第一位已婚的核心成員是左丹尼(Igino Giordani)又名Foco。
當夫婦二人都分享核心成員同一的生活,他們便建立起家庭式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按家庭本身的狀況,夫婦隨時做好準備,為運動的需要而搬遷到世界上任何一處,他們的臨在將有助於其他地方建設合一的根基。
普世博愛運動核心成員的生活要求徹底的奉獻精神,也不會缺少困難與失敗,但對核心成員而言,這些困難與失敗猶如他們的原材料,從而能對天主說,他們在合一的努力上,天主就是一切,而他們是虛無。可是有天主同在,一切都能成就。
核心成員的聖召和生活源自普世博愛運動的創辦人盧嘉勒,她這樣界定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的生活:「……它是納匝肋聖家的肖像,就是在世俗中過共同生活,成員中有守貞的,也有已婚人士,即使他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然而大家都是完全奉獻給天主。」
 

[全部資料]

天主聖神

毋容置疑天主聖神是一位『不為人熟悉的天主』,即使許多人講論祂,但卻很少人真的認識祂。祂懂得施展大能;化腐朽為神奇;美化、聖化萬事萬物。
儘管沒有直接的顯示,盧嘉勒與她的同伴早已知覺到運動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由祂來激勵。可以說,祂是一位隱藏卻照顧周全的天主,教導她們甚麼是愛,祂以身作則體現愛。聖神是溝通者,是聖父和聖子之間的愛情,祂更是『輕拂的噓氣』。
盧嘉勒這樣寫:「我們可以用我們整個生命,日復一日來見證祂的舉止,有時溫柔的;有時強勁的,甚至有時激烈的;但有時卻幾乎沒有察覺祂臨在。然而,從選擇天主是愛開始,到福音話語的光照下所獲得的啟迪;從揭示被捨棄耶穌的愛情到實踐新誡命令我們感到心中洋溢著喜樂、平安和光照,並非別的,都是天主聖神的化功。真的可以說,要重寫運動的歷史,一切都是天主聖神的傑作。事實上,僅僅現在我們才發覺祂是我們經歷上的主角兒,祂引導每一件事情。」
盧嘉勒又說:「然而,現在祂向我啟示了自己,為我們真的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捕捉獲得啟迪的足跡,祂恒常與難以意料的舉措做無數的標記。那個內心的聲音引領著我們新的途徑;在我們聚會中散發出那份特殊的氣氛;那份潛伏著自由強勁能量,具有淨化與更新的力量;那份神聖的煉金術,把痛苦轉化為愛;那份死而復活的經驗,以上種種和許多其他令人讚歎的現象,都伴隨我們生命的道路,都只有一個名字,叫我們學習去識別出,為能成為無限的的感謝;推動我們向祂祈求干預我們每天生活的種種事務,從最簡單的事情到最需要的渴求。祂給我們勇氣去面對群眾;可以離開家鄉;面對不安、反對,卻常常喜樂。然而,最深邃、最徹底、最具特色的是在我們中間維繫合一。」
盧嘉勒繼續說:「事實上,我們的奧秘是最少有兩個人讓天主參與而臨在,確實當中是天主聖神,即第三位的天主在流通運作,使之『耗盡致一』,在唯一的天主內,正如耶穌向天父所說的,『如同我與袮……』(參閱若17:20)。無可否認,從起初天主聖神已在我們內,因為我們是基督徒;然而,這裡卻有一種嶄新的啟迪,在我們內心全新的顯示,讓我們能參與一個新颖的五旬節,與所有那些教會的團體一起,組成教會焕然一新的面貌。」
節錄自方安素和單米高《一個由福音誕生的民族·盧嘉勒著“衍生的一種靈修”》聖保祿出版社,2003年第28-29頁

[全部資料]

左丹尼

雖然左丹尼(Igino Giordani)真的不惜一切熱愛和平,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得服役參軍,在戰爭中受傷而獲授勳。他已婚,育有四名子女,他是一位老師、圖書館管理員,反對法西斯主義。左丹尼在天主教的圈子裡是有名的辯論家,他是基督徒問政的前驅,既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記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因反對法西斯主義而被迫流亡,其後他被選為立憲成員,繼而成為國會議員。他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見的平信徒,更是大公合一運動的先鋒。此外,更藉著他在普世博愛運動內展開平信徒、已婚人士和家庭的領域,在某種方式下,就是向整個人類開放。為此及其他原因,盧嘉勒(Chiara Lubich)稱左丹尼為普世博愛運動其中一位『共同創辦人』。在運動內大家都以『Foco』這個名字來稱呼他。
1948年9月,左丹尼在蒙特奇特利歐宮(Montecitorio)衆議院,即自己的辦公室裏初次與盧嘉勒會面。由於當時左丹尼在靈修的生活和政治生涯上正處於一個特別困難的時期,他記述當時的情況(節錄自他去世後出版的《一位單純的基督徒的回憶錄》):「我熱愛學習宗教的事物,但其實也是爲了不想去理會自己的心靈狀況,我在這方面沒有根基。心靈感到煩悶沉重,由於不想承認這種癱瘓狀態,我埋頭苦讀,做許多事情令自己疲憊。我以為再沒有別的事情可做,因爲在某種程度上,我對宗教文化的每方面都略有研究,諸如護教學、苦修學、神秘學、教義學、倫理學……,但它們只是我在文化方面的知識,我沒有活出這些學問,使之內在化。」
那天,圍繞著左丹尼辦公桌前的幾位客人,類別複雜。左丹尼在教會生活上堪稱專家,他馬上發現這群人的特殊組合。一位方濟各修會會士;一位方濟各小兄弟會會士;一位方濟各嘉佈遣修會會士,一位方濟各第三會男會員,另一位方濟各第三會女會員,即盧嘉勒本人。
這次會面在親切有禮的氣氛中進行,正如左丹尼議員一貫的作風。然而,左丹尼隨後這樣寫道:「我在這群人中看到合一與和睦,為我似乎已是一個合一的奇跡。」盧嘉勒開始講話,左丹尼議員帶著疑惑,卻有禮貌地聆聽。他後來這樣記述:「我以爲肯定會聽到一位感情用事的宣傳者,談論烏托邦式的慈善工作……。」其實卻完全不是這一套。左丹尼這樣形容:「那把講話的聲音內存在一個不尋常的印記,具有深刻和堅定信念的印記,來自一份超性的情操。於是,突然喚醒了我的好奇心,一股暖流從內心冒出。半個小時後,她說話結束,我卻被一種氣氛所吸引著,猶如置身在光環與快樂中。我多渴望那講話的聲音能繼續不斷。原來這道聲音就是我不知不覺期待已久的佳音,能夠帶領人人進入聖善當中。」
左丹尼請盧嘉勒把她要說的話寫下來,她很快就做到了!其實,左丹尼議員希望加深對他們的認識。他逐步在普世博愛運動的經驗裏識別到金口若望深邃的渴求得以實現,就是平信徒可以如同修道人一般生活,卻不用過獨身生活。以下是左丹尼記述:「在我內心深處一直蘊藏著這個渴求,為此,我喜歡方濟各的精神在人群中施教;又喜愛西耶納(Siena)的貞女聖加大利納對追隨她的群衆的指導;我曾支持那些似乎可以取消阻隔著修道生活與平信徒之間和過奉獻生活的與普通人之間的屏障舉措。在這些限制的隔閡中,正是教會如同耶穌在革責瑪尼所受之苦。在我身上出現一個現象,在我内所有那些零零碎碎並列一起的文化,開始挪動起來和充滿生機,逐漸擴大形成一個有生命的軀體,裏面奔流著慷慨的熱血,難道就是聖女加大利納所渴求的熱血?愛滲透我内,融入我的思維,把它們納入一條喜樂的軌道上。」
為能清楚說明這個『發現』,左丹尼經常重複一句話,也是他在暮年跟許多人所分享的一句話。當時他的愛妻邁雅(Mya)剛去世不久,他來到羅卡帕心愛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生活。他這樣說:「我從一個塞滿書本的圖書館走向一個基督徒生活的教會中。」為他而言,這是一份確切和真正的皈依,一份新的皈依,他繼續說:「讓我從呆滯不前和近乎封閉的境況中連根拔除,催迫我馬上踏入一個新的境界,廣闊無邊,在天堂和塵世之間,敦促我重新邁步前行。」
目前,左丹尼(又名Foco)在教廷冊封真福品的審核中。
Biography of Igino Giordani 
www.iginogiordani.info

[全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