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博愛運動小城負責人會議

 
2017年2月5至12日,全球25個普世博愛運動「小城」或「永久瑪利亞之城」的負責人會議,商討未來的計畫。

Cittadelle,意大利語,意思是「堡壘」,我們把它翻譯成「小城」。這個小城有學校、辦公室、企業和藝術中心,不同年齡的人共用的小規模社會模型。然而,這些團體的第一條規則是成員之間的互愛。它們是建在山上的城市、未來的城市、理想的城市、其實是真正的城市。當你參觀小城,會看到一個具體而又實實在在的消除了競爭、戰爭、違法及仇恨的社會的例子,更是真真切切地活現合一世界的理想,成為展望未來和平的人類團體「留住在時間中的閃亮榜樣」。

這些小城是烏托邦嗎?看起來不是。義大利岡道福堡(Castel Gandolfo)的普世博愛運動國際中心的走廊上穿梭著來自全世界小城的年輕人和成年人,他們齊聚這裡度過一周的時間,直到2月12日。這是各地模範小城的首次國際性集會。

每個小城有自己的故事,有它在其中發展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所形成的個性,有各自不同的成員人數、挑戰和發展。例如:泰國(Thailand)的普世博愛運動小城被稱為「金科玉律」(Golden Rule),因為在所有的文化和宗教傳統中均可找到這條法律,就是己所欲,施於人。可是,不同的小城都共同分享同樣的靈感火花,同樣的基因(DNA),使得全都成為見證之所,在其中有可以體驗到如果所有的人都生活福音的話,世界將是怎樣的,成為天主的無形臨在,似乎能讓人看得見的地方。

對小城的介紹就好像是環遊世界,從墨西哥的「鑽石」(El Diamante)到菲律賓的大雅台(Tagytay);從喀麥隆的方潭(Fontem)到愛爾蘭的柯理山(Curryhills),從德國的奧瑪玲(Ottmaring)到克羅地亞的「燈塔」(Faro);從美國的海德公園(Hyde Park)到義大利的盧比亞諾(Loppiano)。它們一起在地圖上形成一張全覆蓋的網絡。

來自全球的與會者共同討論諸如管理、組織、經濟可持續性、與本地環境的關係及未來計畫等話題。其中一個新興的特徵是,在專業層面(如阿根廷永久瑪利亞之城的預設、參與計畫、通過可持續性計畫提升適應能力和就業能力,以及創業精神和培訓計畫)和人性與靈修層面(通過大公交談和宗教交談),不斷和當地環境接軌。

年輕人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如荷蘭馬林克羅(Marienkron)的創新管理系統。

克拉拉·佐莉妮(Clara Zonlini)和維特·瓦爾特(Vit Valtr)協調全球普世博愛運動永久瑪利亞之城的工作。他們在一周會議閉幕時強調:「讓這些小城繼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是責任的擴展形式……沒有任何派系,每一個本身都是完整的,有它自己的身份。即使它們中有一些沒有如學校或企業等某種元素,但真正重要的是耶穌臨在於成員中間。」

在一起度過如此緊湊而又富有成效的一周之後,未來的前景如何呢?克拉拉和維特說:「要回歸瑪利亞之城的原來的身份,要做具體的見證,就是為整個瑪利亞事業作見證。」 在各自的本地背景中參與大公交談、跨宗教交談、和所有懷有善志的人士交談。又說:「還有對於緊密協作的共同願望。每一個小城與各自的普世博愛運動中心所覆蓋的地區同步。在一起的這些日子說明了互惠的重要性,以及一個小城的經驗如何可以幫助另一座小城,往往給解決一個可能的問題提供重要的見解。」所以,這不是一個烏托邦!這個地方是存在的。事實上,至少有25個這樣的地方存在。

評論的守則(500)

 

另外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