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露園的路上
1
蔡思(Giosi Guella)去世已有20年。她在1944年普世博愛運動初期所寫的一些筆記仍未出版。以下是盧嘉勒中心的加大利納·璐茱所寫的一篇簡介。
[全部資料] 
席維亞18歲那年,以滿分的優良成績取得小學教師文 憑,但她卻渴望繼續升學,於是報考一所天主教大學,可惜,入學考試成績名列34,拿不到只有33 個名額的免費獎學金。由於家境清貧,無法給她提供足夠的學費和生活費到別的城市求學。於是,席維亞迫不得已在1940年到1941年期間,任教於特倫托天 神慈善學校。
盧嘉勒獲得人性與神性經歷決定性時刻是1939年的一次朝聖之旅。她 記述:「我被邀請參加到馬爾凱省(Marche)勞麗圖(Loreto)『小屋』(聖家小屋)朝聖……。我與其他女青年在附近一所學校參加課程。然而,一 旦有空,我會跑到那『小屋』去。跪在已被油燈薰得漆黑的牆壁旁邊,我感到被一份嶄新和神聖的氛圍籠罩著,我幾乎有被壓倒的感覺。思潮起伏,默觀那三位守貞 者的生活……。每種思緒都壓在我身上,觸動我的心, 我無法控制眼淚奪眶而去。課堂上的每個休息時間,我都跑到這裏來。最後一天,教堂內坐滿青年。在我腦海中閃出一個清晰的想法,沒齒難忘:一隊守貞的部隊將 會跟隨你!」

1939年到勞麗圖朝聖後直至1943年期間,席維亞半工半讀,並積極地服務當地教會的。她加入方濟各在俗的第三會時取名為嘉勒。
1943年,盧嘉勒已23歲。嚴寒冰冷的一天,盧嘉勒的兩個妹妹都不願意答應媽媽,到幾公里外一個名叫『白色聖母』的地方買牛奶,盧嘉勒主動代替她們去辦 這件小差事。正當盧嘉勒穿過一條火車橋的地下通道時,她聽到天主的召叫:「把你畢生完全奉獻給我。」回家後,盧嘉勒馬上寫信給嘉佈遣修會的博迺迪神父 (padre Casimiro Bonetti),請求允許向天主終身奉獻。經過深邃的談話後,她得到了神父的許可,訂定奉獻的日期與時間,即1943年12月7日上午6時正。那天,盧 嘉勒的心中沒有半點意念要創立什麼團體,只是簡單的一個行動『許配給天主』!為她而言,這就是一切。只是後來,運動發展起來後才立定這一天為普世博愛運動 (Focolare Movement.)誕生的標記。

那幾個月內,戰火也波及特倫托。遍地殘垣敗瓦,死傷無數。盧嘉勒和她這些新的同伴慣例相約每次防空警報響起,一起跑到特定的防空洞內會合。自從她們 經歷到那個如同雷電閃擊的意念,令她們明白到要把天主是愛放在她們年輕的生命中的核心,她們熱切渴求經常走在一起,去發現以日新又新的方式去當基督徒;實 踐福音的話。其後,盧嘉勒分享說:「每個際遇都深深打動我們,天主藉著這些情況很清晰地教導我們,一切都是虛幻中的虛幻,一切都會消逝。不過,同時天主在 我們所有人心中放置一個問題,也提供了答案:『是否有一個理想是不會過去的,任何炸彈都不能摧毀它,並且我們可以為這理想而付出我們的一切?』對!答案是 天主!於是,我們決定把祂作為我們生命的理想。」

其實幾個月前,即1944年1月24日,一位神父問盧嘉勒和她的同伴:「你們知道什麽是耶穌最深切的痛苦嗎?」這些女青年便按照當時一般基督徒的想 法回答:「耶穌在山園祈禱那一刻所經歷的痛苦!」神父卻回答:「不!耶穌受苦最深是當祂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這 句話深深觸動著她們。神父離開後,盧嘉勒馬上對她的同伴說:「我們只有一個生命,我們要盡一切可能善渡一生!既然耶穌最深切的痛苦就是被天父所捨棄,我們 就跟隨被捨棄的耶穌。」從那一刻起,為盧嘉勒而言,被捨棄的耶穌是畢生獨一無二的淨配。
除了這些居住在小屋的女青年外,還有其他人在小屋來來往往,大家都察覺到這幾個月來生活的素質大大的提高。她們意識到耶穌在她們中實現自己的諾 言:「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相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18:20)她們希望永不失掉耶穌的臨在,人人都竭盡所能,避免由於她們的過錯而 失去祂的臨在。盧嘉勒確切的指示:「其後,很久之後,我們才明白到原來這『小屋』是納匝肋聖家小屋的一種延續,一個胚芽,具有獨特的風貌,守貞人士共同生 活(很快也包括已婚人士),總是有耶穌臨在他們中間。」這就是『普世博愛運動中心』(focolare),一個燃燒愛火;暖透心靈與滿足胸懷的地方。盧嘉勒給她的同伴這樣解釋:「為能夠獲得祂(耶穌)臨在我們中間,必須隨時準備彼此為對方犧牲生命。假如我們這樣團結合一,耶穌能精神上圓滿地臨在我們中間。祂曾說:『願他們也在我們內合而爲一,好使世界相信。』」

福音所記載的話:「你們給,就會給你們。」這些話變成日常生活上的經驗。這些女青年與她們的朋友不斷地給予和分享,恒常付出,給予後又獲得;獲得後再給 予,再獲得。例如:有一天,只剩下一隻雞蛋來爲所有人做飯?一位窮人來敲門,她們就把雞蛋給了窮人。在同一天的早上,某人把一個袋子掛在她們的門 上……裏面裝著雞蛋!福音的另一句話:「你們求,就會給你們。」於是她們祈求任何一切所需,主要不是為她們自己……,更是爲那些有需要的弟兄祈求!在戰火 延綿的時刻,竟然有人送來一袋袋的麵粉;一盒盒的牛奶;一瓶瓶的果醬;一捆捆的柴枝;衣服……等。在『小屋』經常發生這些司空見慣的事,餐桌上擺放了美麗 的桌布,隆重地為迎接貴賓作準備,圍繞餐桌而坐的是『小屋』的一個女青年;一位窮人;一個女青年;一位窮人……。
1945年,基督君王瞻禮那天,盧嘉勒與她的同伴在彌撒
即使是幾萬居民的特倫托小城,或特倫托的教區,都不可能對於發生在這些女青年身上的事情無動於衷。費拉里(Mons. Carlo De Ferrari)主教明白到盧嘉勒和她已開展的新歷程,並降福她。主教降福,並批准和關心運動的發展,直到他去世。從那時起,幾乎沒有察覺到,這些女青年 已越過特倫托地區的邊界,她們被邀請到米蘭、羅馬。西西里島分享她們的經驗。於是,在許多地方也誕生如同特倫托那樣的基督徒團體,運動一觸即發,迅速前 進!

蔡思(Giosi Guella)去世已有20年。她在1944年普世博愛運動初期所寫的一些筆記仍未出版。以下是盧嘉勒中心的加大利納·璐茱所寫的一篇簡介。
[全部資料]
與盧嘉勒一起開始了「合一的歷程」的其中一位初期同伴葛芷蘭病逝(Graziella De Luca)與世長辭。她的葬禮將於5月11日(周一)下午三時(意大利)時間在羅卡帕普世博愛運動總中心舉行。可點擊http://live.focolare.org/graziella收看直播。
[全部資料]
我們相信左丹尼把手稿交給盧嘉勒的秘書艾莉,轉交盧嘉勒,並說:「這是我的傑作,你們在我死後才發表!」現在《新人類》期刊將逐步刊登。
[全部資料]